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垂髾的意思、垂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垂髾的解释

(1).燕尾形的发髻。《文选·枚乘<七发>》:“杂裾垂髾,目窕心与。” 刘良 注:“髾,髻也。”

(2).指燕尾形的衣尾。《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扬袘戍削,蜚襳垂髾。” 李善 注:“ 司马彪 曰:‘襳,袿饰也;髾,燕尾也。’ 善 曰:襳与燕尾,皆妇人袿衣之饰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垂髾是古代中国服饰文化中的专有名词,指代一种特殊的衣饰形制。《说文解字》释“髾”为“旌旗之旒也”,引申为衣物末端下垂的装饰物。在《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汉代贵族女性的深衣制礼服常在衣裾处缀有垂髾,形似燕尾,长度达三尺六寸,行走时呈现飘逸之态。

从构词法分析,“垂”表悬挂之意,“髾”为古代织物的装饰部件,二字组合构成偏正结构的名词。唐代学者颜师古在《匡谬正俗》中特别指出,垂髾与普通衣带不同,其材质多用缯帛,且缀有珠玉等饰物,属于礼制服饰的重要组成。

考古发现印证了文献记载,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中,贵妇衣裾处可见多层垂髾装饰,与《西京杂记》描述的“三重垂髾”形制相符。这种衣饰不仅具有审美功能,更是身份等级的象征,《汉官旧仪》规定诸侯王后垂髾用七色,列侯夫人限用五色。

需要注意的是,“垂髾”与“髶髢”易混淆,清代考据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辨析:前者专指衣饰,后者指假发装饰,二者虽同属服饰部件,但材质与位置截然不同。

网络扩展解释

“垂髾”是古代文献中出现的词语,主要有两种含义,均与古代服饰或发型相关:

1.燕尾形发髻

指一种形似燕尾的发髻样式,常见于女性发型描述。例如《文选·枚乘<七发>》中提到的“杂裾垂髾,目窕心与”,刘良注释为“髾,髻也”,即用“垂髾”形容发髻的形态。

2.燕尾形衣尾

指古代服饰(如袿衣)下端类似燕尾的装饰。如《子虚赋》中“扬袘戍削,蜚襳垂髾”,李善引司马彪注释:“襳,袿饰也;髾,燕尾也”,说明“垂髾”是衣物的尾部装饰,具有飘逸的视觉效果。

注意区分

以上解释基于古代文献注释,具体使用需结合上下文。

别人正在浏览...

挨宿北部蹦跶鞭挝笔迹比竹博弈不至于谗词骋效吃局黜废出神入化单门独户滴滴金風纜風筵符告佛郁干豆耕蓑苟合鬼谣呴嘷霍嚓解位极祸棘扈氏赍装居安可见度科头袒体口脂慢愚铭感不忘冥行目触暮夜金难兄难弟内座拈竿前转驱磨取盈沙魇舍本从末声振林木深瑕锁藏锁窗宿头谈优特价天族瓦垄逶靡文鳐五袴歌乌漆虾蝚丹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