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旗。借指戰事,軍隊。《文選·謝朓<拜中軍記室辭隋王箋>》:“契闊戎旃,從容讌語。” 李周翰 注:“戎,兵;旃,旌也。” 南朝 梁元帝 《将歸建業先遣軍東下诏》:“頃戎旃既息,關柝無警。”《舊唐書·郭子儀傳》:“卿入居台鉉,出統戎旃。”《明史·何鑒洪锺等傳贊》:“ 洪鐘 、 陳金 威略甚著,而土兵之謡,聞之心惻,斯又統戎旃者所當留意也。” 王闿運 《丁文誠诔》:“鳴鏑驚於近郊,戎旃阻於 河 外。”
“戎旃”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獻中,其核心含義如下:
軍旗象征
“戎旃”本義為軍隊的旗幟,例如謝朓《拜中軍記室辭隋王箋》中“契闊戎旃,從容宴語”,即以軍旗代指軍旅場景。
代指戰事/軍隊
在曆史文獻中常借代戰争或軍隊整體,如《明史》提到“統戎旃者”,即指統率軍隊的人;元結詩“數歲親戎旃”,則描述親身參與戰事的經曆。
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創作。如需查詢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曆史文獻。
戎旃(róng fān)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古代士兵在戰鬥中佩戴的旗幟或旌旗。這是一個古代軍事用語。
戎旃的拆分部首是手,其中“戈”是左部,表示戈的形狀,而“不”是右部,表示不完整。戎旃共包含9畫。
“戎旃”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字源流字典》中。在繁體字中,戎旃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在古代,漢字“戎”和“旃”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筆劃的形狀略有調整。
古代将領奮勇殺敵,手持戎旃,在戰場上威風凜凜。
戎旃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形成詞語,例如:“戎馬”、“征戰”。
戎旃的近義詞可以是“戰旗”或“戰幟”,意思相近。反義詞與戎旃關系不大,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