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質樸愚鈍。常用為謙詞。《漢書·南粵傳》:“道裡遼遠,壅蔽樸愚,未嘗緻書。” 宋 司馬光 《答周源同年書》:“ 光 生而樸愚,行能無所長。”《續資治通鑒·宋高宗建炎元年》:“臣之樸愚,必不敢奉詔。”
質樸愚拙。常用為謙詞。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主司失意》:“臣性禀樸愚,材昧機變,皆為叨據,果竊顯榮。” 宋 曾鞏 《齊州謝到任表》:“不知苟曲以取容,但信樸愚而自守。” 清 龔自珍 《寒月吟》之二:“樸愚傷於家,放誕忌於國。”
“樸愚”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iáo yú(根據極高權威性來源),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詞義核心
指“質樸愚鈍”,常作為謙詞使用,形容自己或他人性格淳樸但缺乏機敏。
詞素分解
古代典籍
謙辭用法
古代文人常以“樸愚”自謙,如《續資治通鑒》中:“臣之樸愚,必不敢奉诏。”
自我謙稱
用于書信或對話中,表達謙遜态度,如“樸愚之見”“樸愚以為不可”。
描述他人
可形容他人性格淳樸但不夠圓滑,如“其性樸愚,不谙世故”。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續資治通鑒》等古籍原文。
樸愚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原始、樸實和愚笨的意思。
樸愚的部首是木,筆畫數為10。
樸愚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樸字的意思是原始、樸實,愚字的意思是愚笨、無知。兩個字合并形成了樸愚。
樸愚的繁體字為樸愚。
在古代,樸愚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樸字和愚字基本上都保持了相同的形狀和意義。
1. 他的行為樸愚可愛,總能讓人忍俊不禁。
2. 這個人雖然樸愚一些,但是他非常善良。
樸愚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樸素、愚昧。
與樸愚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樸實、樸素、簡樸、愚笨、愚蠢。
與樸愚意思相反的詞語有:聰明、智慧、機智、聰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