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傳詠的意思、傳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傳詠的解釋

傳誦吟唱。《北齊書·祖珽傳》:“ 魏收 賦《出塞》及《公主遠嫁》詩二首, 珽 皆和之,大為時人傳詠。” 唐 白居易 《宣武令狐相公以詩寄贈傳播吳中聊用短章用伸酬謝》詩:“新詩傳詠忽紛紛, 楚 老 吳 娃耳徧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傳詠是漢語複合詞,由“傳”與“詠”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文學作品或經典篇章通過口頭吟誦、歌唱或書面傳播的方式被廣泛流傳并受到贊譽。以下從語義演變、權威詞典釋義及文學應用三個角度分析:


一、字義溯源與結構解析

  1. 傳(chuán)

    本義為傳遞、延續。《說文解字》釋:“傳,遽也”,引申為傳播、傳承。在文學語境中,特指作品跨越時空的擴散過程,如《論語》“傳不習乎”中的文化承襲内涵。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

  2. 詠(yǒng)

    原指拉長聲調吟誦,《說文解字》注:“詠,歌也”,後擴展為以詩歌形式贊頌。如《詩經·關雎》“琴瑟友之”的歌唱傳統,強調情感的藝術化表達。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二字結合後,“傳詠”動态呈現了作品從個體創作到群體接受的傳播鍊,兼具“流傳”與“頌揚”雙重語義。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定義:“傳誦歌詠。指詩文等被人傳頌吟唱。”例證引清代趙翼《瓯北詩話》:“樂天詩名最著,傳詠遍天下。”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釋義側重現代用法:“(經典作品)被廣泛傳誦和贊美”,如“千古傳詠的佳句”。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6年)


三、文學史中的經典用例

  1. 古代詩文傳播

    白居易《與元九書》自述其詩“自長安抵江西,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印證唐代詩歌通過題壁、口誦實現的“傳詠”現象。

    來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

  2. 經典化過程

    《文心雕龍·時序》稱建安文學“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其作品因契合時代精神而“衆口傳詠”,體現傳播與審美接受的互動關系。

    來源:劉勰《文心雕龍》(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四、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中,“傳詠”更強調文化經典的持久影響力。如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評價《離騷》“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揭示作品因思想藝術高度成為後世傳詠的根源。

來源:魯迅《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傳詠”作為漢語文化關鍵詞,凝結了文學傳播史與集體審美經驗,其權威釋義需立足語言學考據與經典文獻互證。

網絡擴展解釋

“傳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詳細解析

  1. 傳承與傳播
    強調對藝術作品的延續性,例如古代詩詞通過口耳相傳或文字記錄流傳後世。如《北齊書》記載祖珽和詩被“時人傳詠”,白居易的詩作也因“傳詠”而廣為人知。

  2. 情感共鳴
    作品在傳播過程中引發聽衆或讀者的情感共鳴,如唐代詩歌通過傳詠成為文化符號。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詞彙對比


五、古籍例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中的用法,可參考《北齊書》或唐代詩集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愛毛反裘葆光辮子乘堅驅良弛防稠雜穿紅着緑綽約耡粟锉刻打先鋒蝶绡度量衡恩憐飛流短長飛穣朏臀負薪構堂瓜連蔓引官莊鼓颔海底回容見趣積財饑困精疲力竭僦房君子三戒窭狹曠廓理會洛陽社矛渝難言之隱能耗片言居要剖破期日三革沙鹿沙門生慮試銷松慢歲律條緒停付同位推劾推科亡過微渺問軍聞悉相方祥輪鮮裝袨服嚣悍孝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