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條例。《南齊書·孫稚珪傳》:“謹奉聖旨,諮審司徒臣 子良 ,禀受成規,創立條緒……始就成立《律文》二十卷、《録叙》一卷。”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一·董伯念》:“時 宗伯 貲産過厚,怨滿一鄉, 伯念 思稍散之,以結人心……舉故券以示小民,或止半價,或許回贖,各有條緒。”
(2).條理頭緒。 宋 蘇舜卿 《廣陵郡太君高氏墓志銘》:“初,侍郎通判 密州 ,夫人歸焉,典訓闈中,事皆有條緒。”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九:“其撫綏之法亦有三,或清查叛産,或量給流亡絶産,或于南山老林墾荒,暫免升科。三事條緒繁重,均賴良有司宣力。”
“條緒”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事物的脈絡或邏輯線索
由“條”(線索/脈絡)和“緒”(頭緒/開端)組合而成,強調事物發展過程的連續性和邏輯的連貫性。例如形容計劃、故事等結構清晰時,可用“條緒清晰”。
使用場景:學術論文、項目管理等需邏輯嚴謹的領域。
指條例或規章
在曆史文獻中,“條緒”可表示具體的條例或規範。例如《南齊書》提到“創立條緒”指制定法律條文,明代文獻中也有類似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
《條緒》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事物的頭緒、線索、脈絡。它表示事情的起點或發展的方向。
《條緒》的拆分部首是“糸”(絲帛部首)和“木”(木部首)。它共有10個筆畫。
《條緒》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王風·烈文》:“不顯文王,條(繫)維維之。爾公爾侯,維予小子。”這裡的“條維維”即為“條緒”的意義。在繁體字中,《條緒》的寫法是「條緒」。
在古代漢字中,《條緒》的寫法也有一些變化。比如在《說文解字》中,它的寫法是「糸乃用也」,意思是用線索來說明。在《康熙字典》中,它是「⿱糸尤」,表示線索與重要的事物相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條緒》這個成語來形容法律案件的處理過程。例如:經過一番調查,警察找到了兇手,這為案件的偵破提供了重要的條緒。
和《條緒》相關的組詞有:
和《條緒》意思相近的成語有:
和《條緒》意思相反的成語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