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蔽其光輝。比喻才智不外露。《莊子·齊物論》:“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 成玄英 疏:“葆,蔽也。至忘而照,即照而忘,故能韜蔽其光,其光彌朗。”
"葆光"是一個源自道家思想的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隱藏光芒、斂藏智慧,強調内斂、含蓄的處世态度。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組合義:以草木遮蔽光芒,喻指收斂鋒芒、深藏不露的修養境界。
出處:《莊子·齊物論》
“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
釋義:
莊子以“葆光”形容道體虛空卻蘊含無限能量的狀态,倡導人應如深淵般内斂智慧,不張揚外露,以達至虛靜無為的境界。
“葆光:隱蔽其光輝。比喻才智不外露。”
引用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3510-0。
“葆光:藏匿光彩。《莊子》以喻道之靜默淵深。”
引用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第三版)》,ISBN 978-7-100-11424-4。
《論語·泰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與“葆光”的隱逸智慧相通。
現代語境中,“葆光”常被引申為低調處世、厚積薄發的生存策略,強調内在修養的重要性。
結論:“葆光”既是道家哲學的核心概念,亦為中華文化中含蓄智慧的象征,其思想至今仍具實踐價值。
“葆光”是一個源自道家思想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本義
出自《莊子·齊物論》:“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
原指隱蔽光輝,比喻才智或德行不顯露于外,強調韬光養晦的處世态度。成玄英注解為“蔽其光”,即收斂鋒芒,達到内在充實卻低調的境界。
哲學内涵
道家認為“葆光”是順應自然、虛靜無為的體現,如同深淵般深邃卻表面平靜,暗合“大智若愚”的思想。
品德象征
部分文獻(如《詩經》相關解讀)引申為保持光明磊落的品德,形容人堅守正直,不受外界誘惑。但這種用法較少見,且與道家原義關聯較弱。
文物術語
清代乾隆帝曾用“葆光”形容瓷器包漿,特指器物表面因年代久遠形成的溫潤光澤(如汝窯、哥窯瓷器),屬于藝術鑒賞領域的專業術語。
“葆光”的核心意義源于道家哲學,強調内斂與含蓄,現代語境中亦可引申為低調處世或器物包漿,但需注意區分場景。
愛殺半畝方塘報送不毇柴車稱頌舂碓鹑居逴優大卡丹青電報機刁頑地腹地郊額編防合繁枝細節風綴該總號寒啼饑何論燋夭嘉膳旌祀敬遜精益求精考捶口澳鲲鮑兩親留駐鳴風樹鳴雞鳴柯默契神會南冥逆曉起爆青身窮迹榷賣饒廣認證桑屐山坡殺字深幽射人是非曲直世事洞明貪垢擿埴索塗曈胧歪擺布夏安居下筆如神仙書鶱鶱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