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巴颏打顫。《素問·瘧論》:“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 王冰 注:“慄謂戰慄,鼓謂振動。”
“鼓颔”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詳細記載,以下是綜合解釋:
“鼓颔”指下巴颏(下颌)不由自主地顫抖或振動,通常與寒冷、恐懼或疾病引發的戰栗相關。該詞由“鼓”(振動)和“颔”(下巴)組成,字面意為“下巴抖動”。
該詞最早見于中醫經典《黃帝内經·素問·瘧論》,描述瘧疾發作時的症狀:“瘧之始發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王冰注解為:“慄謂戰慄,鼓謂振動。”即因寒冷而全身發抖,伴隨下颌顫動。
在中醫理論中,“鼓颔”是瘧疾初期的典型體征,表現為患者因寒戰導緻牙齒打顫、下颌抖動,隨後可能轉為高熱。這一現象反映了人體正邪交争時的劇烈反應。
現代漢語中,“鼓颔”多用于文學或專業領域,形容因寒冷、緊張或疾病引起的顫抖狀态,例如:“他凍得鼓颔不止,面色發青。”在口語中較少使用,更常見于中醫文獻或古籍解析。
“鼓颔”是一個兼具醫學與文學色彩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如需進一步溯源,可參考《素問》及曆代醫家注釋。
《鼓颔》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鼓動腮部,指用力使腮部鼓起來,表示興奮或憤怒的樣子。
《鼓颔》的拆分部首是鼓和颔,鼓部首的筆畫數為鼠(3畫),颔部首的筆畫數為頁(3畫)。
《鼓颔》的來源較為明确,出自中國古代著名文學家曹雪芹的《紅樓夢》:“那枯梅花似單于者,兩夜鼓颔走遍中山。”其中形象描繪了梅花因寒冷而枯黃的樣子,同時配以成語表達出冷風刺骨,形容寒冷刺激使人憤怒不平的情緒。
《鼓颔》的繁體字為「鼓顴」。
在古代,字母的形态與現代不同。《鼓颔》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顧颔」。
他聽到這個壞消息後,頓時氣得鼓颔,眼中噴火。
鼓動、鼓舞、鼓勵、鼓勁、鼓噪。
發怒、勃然大怒、憤怒。
冷靜、安靜、平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