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飾身的意思、飾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飾身的解釋

猶修身。 唐 皮日休 《移元徵君書》:“其次者,行有過僻,志有深傲,飾身不由乎禮樂,行己不在乎是非。” 宋 程大昌 《考古編·中庸論三》:“蓋其曰戒、曰矯、曰擇、曰遵,方飾身以求,而未能拟道以參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飾身"是漢語中具有曆史積澱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外在裝飾手段對軀體進行美化。《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裝點身體以示儀容",包含以下四個層面的文化意涵:

一、詞源構成 該詞由"飾"(《說文解字》釋作"刷也,從巾從人,拭物之器")與"身"(甲骨文象形字,本義為孕體)組合而成,體現古人将身體視為可修飾載體的觀念。據《古代漢語詞典》記載,這種構詞法屬偏正結構,"飾"作動詞限定"身"這一客體。

二、物質文化體現 指具體裝飾行為,包括佩戴玉飾(《禮記·玉藻》載"古之君子必佩玉")、紋身(《史記·吳太伯世家》記"文身斷發")、衣冠修飾等。《周禮·春官》記載的"司服"制度,即通過十二章紋飾區别身份等級。

三、禮儀功能延伸 《儀禮注疏》強調"君子正其衣冠",将身體修飾納入禮制範疇。漢代鄭玄注《禮記》時特别指出"飾身"包含"沐浴栉縰"的整套儀容程式,具備"明潔己身以接神明"的宗教意涵。

四、哲學隱喻 《莊子·德充符》提出"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形成與"飾身"相對的哲學思辨。這種儒道觀念的對立,反映出古代對身體美學認知的多維性。

(說明:因學術數據庫訪問限制,建議引用《漢語大詞典》實體書第7卷423頁、《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版等權威文獻資料。網絡資源可參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數據庫中的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飾身”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文獻和語義演變來理解:

  1. 修身之義(古義)
    源自唐代文獻,指通過禮樂規範修正自身品行。如皮日休《移元徵君書》提到“飾身不由乎禮樂”,強調修身需遵循禮樂準則。宋代程大昌進一步将“飾身”與道德修養關聯,認為需通過戒、矯、擇等行為完善自我。

  2. 裝飾身體(今義引申)
    現代用法中,詞義擴展為通過服飾、飾品等外在裝飾彰顯身份或追求美觀,隱含對虛榮的批判。如查字典解釋其為“穿戴裝飾品以顯示地位或追求時尚”。

  3. 語義辨析

    • 古義側重内在修養,與“修身”同源,常見于儒學經典。
    • 今義偏向外在修飾,需結合語境判斷是否含貶義(如過度追求外表)。

其他補充
唐代詩句“學問非飾身”進一步印證其古義與内在修養相關。需注意,低權威網頁(如-6)雖重複古義,但内容混雜防盜器、立冬習俗等無關信息,故未采納。

别人正在浏覽...

暗裡使勁柏成子高棒香憊勞本弟兵曹産銷吃不服馳蹤黛蛾戴角丹霞山電子手表訂交鳳胫豐滿佛齒負釜傅姆改正高道革制品跪膜顧盼自豪孤塗讙敖蔣士铨降意奬引金罰機器局就地裡括括叫魯樸陸雲家鶴馬克辛門流明路拿鬥偏為鉛容遷雄潛移嘿奪青黃溝木清晤羣賢上印奢汰書報費竦異綏旌鐵懶庭谒頭至推估完納我思碔石吸溜疏剌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