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恫喝的意思、恫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恫喝的解釋

恐吓。《明史·林公黼傳》:“諸奸又以危言恫喝,聞者惴惴。” 清 王韬 《琉事不足辨》:“﹝西人﹞時挾其所長以淩侮我,而恫喝我,跋扈飛揚,已非一日。”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導論三:“《周書》的十八篇中……用種種嚴厲的話去恫喝他們,那不完全是表示着把被征服了的民族當成奴隸使用嗎?”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恫喝”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恫喝”意為恐吓、虛張聲勢以威脅他人。該詞常見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中,例如《明史》提到“危言恫喝”,清代王韬也描述西方列強“時挾所長以淩侮我,而恫喝我”。

  2. 曆史文獻用例

    • 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引用《周書》内容,指出統治者通過嚴厲的言辭恫喝被征服者,反映了古代權力壓制的手段。
    • 清代文獻中,該詞多用于描述列強對中國的威脅行為,凸顯其政治和軍事壓迫的背景。
  3. 近義詞與關聯詞
    “恫喝”與“恫吓”同義,後者更常用于現代漢語。此外,“威吓”“恐吓”也可作為近義詞,但語境上“恫喝”更具書面化色彩。

  4. 讀音說明
    拼音為dòng hē(部分文獻标注為dòng hè),兩種讀音均被接受,實際使用中讀音差異不影響詞義。

  5. 用法演變
    現代漢語中,“恫喝”使用頻率較低,多被“恫吓”替代。但在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該詞仍用于還原特定時代的語言風格。

“恫喝”是一個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詞彙,其含義和用例與特定社會背景密切相關。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語境,可參考《明史·林公黼傳》或王韬《琉事不足辨》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恫喝(dòng hè)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是恫(dòng)和喝(hè)。恫的偏旁部首是心字旁,喝的偏旁部首是口字旁。恫的筆畫數為10畫,喝的筆畫數為12畫。 恫喝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恫喝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是由恫字和喝字組成的。在繁體字中,恫的字形為「恫」,喝的字形為「喝」。 以下是一些關于恫喝的例句: 1. 他恫喝着敵人,迫使他們投降。 2. 這個惡棍一直在恫喝我,讓我付錢給他。 恫喝這個詞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恫吓、恫吓人、恫吓性等。其中,恫吓和恫喝的含義相近,可以互相替換使用。恫吓的意思是用威脅或恐吓的方式逼迫别人。 恫喝的反義詞是勸說、哄騙、軟化等詞語,表示以和善的方式影響或說服别人。 希望以上回答能夠滿足您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