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刻核 ”。苛刻。《南史·恩倖傳·呂文顯》:“ 文顯 臨事以刻覈被知。” 宋 蘇轼 《省試策問》之三:“凡省冗官八百員,吏千四百員,民以少紓,而上下相安,無刻核之怨。” 清 秦笃輝 《平書·文藝篇上》:“閲書之道在於恕,不恕則刻覈鍛鍊之患生。” 金一 《文學觀》:“夫謂語必已造,事不古同,誠不免以刻覈待古人。”
“刻核”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è hé,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釋義
指“苛刻”,即待人處事過于嚴厲、不寬容,常帶有挑剔或嚴苛的意味。這一解釋在權威性較高的《漢典》及古籍引用中均有體現(如《南史》和蘇轼《省試策問》中“無刻核之怨”)。
延伸含義
在口語或成語使用中,可形容“心思狠毒、刻薄陰險”,多指人心胸狹窄、心機深沉(如查字典的中等權威來源)。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典》或宋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
刻核(kè hé)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刀”字部首,右邊是“木”字部首。刀部表示了與刀有關的意義,而木部則表示了與木材或木質材料有關的意義。這個詞的筆畫數是7畫。
刻核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衍生出來的新詞彙。它的繁體寫法為“刻核”。
在古代漢字書寫上,刻核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不同。這與不同朝代的書法風格和變化有關。例如,在古籍《說文解字》中,刻核的寫法為“刂樸”(刂代表刀,樸代表木),而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寫法為“刂木”。這些變化都是書法演變的結果。
以下是一個關于刻核的例句:
他們用刻核技術雕刻了一件精美的木制藝術品。
刻核的一些組詞包括:
刻木、刻刀、核心、核實等。
刻核的近義詞有雕刻、刻制、雕琢等,可以用來表示類似的意思。
與刻核相反的詞語可以是非刻核、非雕刻等,用來表示與刻核相反或不相關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