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馬頭孃 ”。 中國 神話中的蠶神。相傳是馬首人身的少女,故名。據《通俗編·神鬼》引《原化傳拾遺》記載,古代 高辛氏 時, 蜀 中有蠶女,父為人劫走,隻留所乘之馬。其母誓言:誰将父找回,即以女兒許配。馬聞言迅即奔馳而去,旋父乘馬而歸。從此馬嘶鳴不肯飲食。父知其故,怒而殺之,曬皮于庭中。蠶女由此經過,為馬皮卷上桑樹,化而為蠶,遂奉為蠶神。《山海經·海外北經》和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四中亦載有相關傳說。 明 唐寅 《绮疏遺恨》詩之七:“雞豚已賽 馬頭娘 ,賽罷佳人赴 北邙 。” 清 鄭任鑰 《春蠶詞》:“艱難衣食在農桑,年年拜祭 馬頭孃 。” 清 王士禛 《蠶詞》:“相約明朝百陌去,背人先祭 馬頭孃 。”參見“ 馬明王 ”。
“馬頭娘”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蠶神,其形象和傳說在民間流傳廣泛,尤其與桑蠶文化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馬頭娘的形象為馬首人身的少女,源自一則古老的傳說:
現代桑蠶文化研學活動中,馬頭娘傳說常被作為傳統工藝與神話結合的典型案例,部分非遺項目仍保留祭祀蠶神的習俗。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出處或地域習俗細節,可參考《太平廣記·蠶女》《搜神記》等古籍,或查閱地方蠶桑文化研究資料。
“馬頭娘”是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俚語,多用于中國北方地區,尤其在河北、山東等地常被使用。該詞的意思指的是“廢物”、“無用之物”或者“無技能的人”。它通常用于形容那些缺乏才華或者不稱職的人。
根據《康熙字典》的拆分,可以将“馬頭娘”這個詞拆分為三個部首:“馬”、“頭”和“女”。其中,“馬”作為一個部首,表示與馬相關的事物;“頭”表示物體的頭部或者簡稱;“女”則表示“女性”。
根據筆畫統計,《馬頭娘》一詞共有12畫。
《馬頭娘》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民間藝術形式之一的馬頭琴藝術。當時,馬頭琴這種樂器被廣泛使用,但是這個演奏樂器的技能門檻較高,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訓練才能掌握。因此,那些沒有學會馬頭琴技巧的人通常被戲稱為“馬頭娘”,意思是他們隻會拿着馬頭琴,卻不會演奏。
在繁體字中,“馬頭娘”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對于“馬頭娘”這個詞,通常使用“馬頭娘”這種寫法。
例句:
這個人隻知道東張西望,真是個“馬頭娘”。
組詞:
馬頭琴、馬頭雜技、馬頭牆
近義詞:
廢物、無用之人、無技能者
反義詞:
能手、技藝精湛者、有用之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