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風的意思、赤風的詳細解釋
赤風的解釋
(1).天赤而有大風,古代以為兵災之兆。《太平禦覽》卷八七六引《春秋潛潭巴》:“天赤有大風,發屋折木,兵大起,行千裡。” 北魏 崔鴻 《十六國春秋·前涼·張天錫》:“十一年,有赤風昏闇。至十三年, 苻堅 滅之。” 唐 王昌齡 《失題》詩:“赤風蕩中原,烈火無遺巢。”
(2).南風。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二章:“赫赫烈烈,嘻嘻出出,朱霞降天,赤風煩熱者,其火焚之炎炎耶!”
(3).中醫名詞。指火氣或熱邪。《素問·本病論》:“久而不降,伏之化鬱,寒勝復熱,赤風化疫,民病面赤心煩,頭痛目眩也。”
詞語分解
- 赤的解釋 赤 ì 紅色,比朱色稍暗的顔色:赤血。赤字。 真誠,忠誠:赤誠(極其真誠)。赤忱。赤子(純潔無暇的初生嬰兒,古代亦指百姓)。赤膽忠心。 空無所有:赤手空拳。赤地千裡。 裸露:赤腳(光腳)。 筆畫數:
- 風的解釋 風 (風) ē 空氣流動的現象。氣象學特指空氣在水平方向的流動:風向。風速。風級。風險。風波(喻糾紛或亂子)。風雨如磐(a.指風雨不斷,天色黑暗,給人以重壓的感覺;b.喻 * 或境地艱難)。風花雪月
專業解析
赤風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
- 赤:紅色,象征熾熱、火象;風:自然界氣流現象。
- 赤風:指帶有紅色或熾熱特性的風,常見于古籍中對異常天象的描述。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
-
氣象現象
古代文獻中,"赤風"多指幹旱炎熱或沙塵暴天氣,因風中攜帶紅色沙塵而呈現赤色。
例:《後漢書》載:"赤風四起,雲雨不興。"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二、中醫專有名詞
在中醫典籍中,"赤風"指一種病理性的風邪,屬"五風"之一(青、赤、黃、白、黑風),與心火過盛相關:
- 症狀:面赤發熱、目赤腫痛、煩躁不安。
- 病理:《黃帝内經》稱:"心風之狀,赤風發而火爍。"
來源:《中醫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
三、文化象征意義
-
災異征兆
漢代谶緯學說将赤風視為兵災、旱災的預兆。
《太平禦覽·咎徵部》:"赤風至,國有大疫。"
來源:《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道教術語
道教内丹術以"赤風"比喻體内陽氣運轉,如《周易參同契》:"赤風驅金虎,炎火煉真丹。"
來源:《道教大辭典》,華夏出版社。
引用文獻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 《中醫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
- 《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
- 《道教大辭典》,華夏出版社,1994年。
網絡擴展解釋
“赤風”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自然天象與兵災預兆
- 基本釋義
指“天赤而有大風”,古代視為戰争或災禍的預兆。例如《太平禦覽》引《春秋潛潭巴》記載:“天赤有大風,發屋折木,兵大起,行千裡。”
- 古籍例證: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提到“赤風昏闇”後,前涼政權被苻堅所滅;唐代王昌齡《失題》詩雲“赤風蕩中原,烈火無遺巢”,暗喻戰亂。
二、氣象學中的“南風”
- 代指南風
古代文獻中,“赤風”也指南風,象征炎熱或自然力量。如康有為《大同書》描述“赤風煩熱”,用以表現氣候特征。
三、中醫術語
- 病理學概念
中醫将“赤風”定義為火氣或熱邪,與疾病相關。《素問·本病論》提到“赤風化疫”,指熱邪引發面赤、頭痛等症狀。
四、使用場景
- 文學與曆史:多用于描述戰争、氣候或社會動蕩(如王昌齡詩句)。
- 醫學典籍:僅見于中醫理論,需結合具體病症分析。
該詞需結合語境理解,核心含義圍繞“災兆”“南風”“熱邪”展開。若需更深入的古籍原文,可參考《太平禦覽》《素問》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闆直背水一戰辯黠标新畢老賓興傳摹蹈仁帝阊凡音費氣蜂虿入懷,解衣去趕風起雲布風雲月露分金掰兩憤世疾俗功過是非國言诃诘遑駭黃癬轎櫃境會靖節琴舊家蹶然寬程賴肉頑皮靈顯六區呂公枕綠蔭麥稈蟲命虧明坦怒漲抛淪屏藩竊乞切言泉下人中龍瑞命三綱三千徒雙周刊説夢歲華特典天山體看團夥吞舟外地人無颠五時舞雩兀者五鐘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