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rime-steeped person as big fish that can devor ship] 指能吞船的大魚,喻罪行極大的人
吞舟是漏。——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吞舟之魚的略語。常以喻人事之大者。《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笃》:“彼埳井之潢污,固不容夫吞舟。”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征伐》:“褒秋毫之善,解吞舟之網。” 元 周德清 《沉醉東風·有所思》曲之四:“藏劍心腸利己,吞舟度量容誰?” 清 錢大昕 《過安陽有感韓平原事》詩:“如何一卷姦臣傳,卻漏吞舟 史太師 。”參見“ 吞舟之魚 ”。
“吞舟”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吞舟”本義指能吞下船隻的大魚,出自《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砀而失水,則蟻能苦之。”。這種魚體型巨大,常被用來象征超越常規的事物。
比喻罪大惡極之人
如《後漢書》中“不容夫吞舟”,指法網難以容下罪行深重者。晉代文獻亦用“吞舟”代指大奸大惡。
引申為重大事件或人物
唐代吳兢《貞觀政要》提到“解吞舟之網”,暗喻寬恕重大過失;元代文獻則用“吞舟度量”形容包容力極強的人。
提示: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評論,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大魚”本義或“大惡”比喻義。更多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典籍。
吞舟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船隻完全被吞噬或吞沒。這個詞語的拆分部首是口和舟,其中口是部首,舟是偏旁部首。它的筆畫數目是六畫。
吞舟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諺語“吞舟之魚”,意為做事不顧後果,自食惡果。繁體字形為「吞舟」。
在古代,吞舟這個詞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在漢代人物劉向的《列仙傳》中,描述了讓舟被大魚吞沒的情景,這裡的吞舟寫作「噬舟」。
1. 暴風雨過後,漁船已經被浪潮吞舟了。
2. 他的行為像是一個吞舟之魚,最終自食惡果。
組詞:吞食、吞咽、吞并、舟車、舟楫、舟師。
近義詞:吞沒、淹沒、吞食、吞噬、吞下。
反義詞:排舟登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