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蹶然的意思、蹶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蹶然的解釋

亦作“蹷然”。1.颠仆貌。 三國 魏 曹丕 《列異傳》:“兒隨父入山,父忽蹶然倒地,乃變成白鹿。” 宋 沉括 《夢溪筆談·雜志一》:“ 契丹 北境有跳兔,形皆兔也,但前足纔寸許,後足幾一尺。行則用後足跳,一躍數尺,止則蹶然仆地。”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向杲》:“ 焦桐 返馬而射,中虎腹,蹷然遂斃。”

(2).疾起貌。《逸周書·太子晉》:“ 師曠 蹶然起曰:‘瞑臣請歸。’” 孔晁 注:“蹶然,疾貌。”《漢書·陸賈傳》:“於是 佗 乃蹶然起坐。” 李一 《荊宜施鶴光複記序》:“ 唐君 蹶然起曰:‘此虜不滅,禍難未已!’”

(3).忽然,突然。 宋 洪邁 《夷堅丙志·衡山民》:“相從出門,尋元路,復至坎下,教民自抱其身,大呼數聲,蹶然而寤。” 明 唐順之 《答馮午山提學書》:“讀來示‘志未堅貞,學無透悟’,令人蹶然有感。” 清 王夫之 《老莊申韓論》:“有人於此,匹夫蹶然而怒,其可殺邪?從而殺之,匹夫蹶然而喜。喜怒如匹夫之心,則明斷之譽蹶然而興,而氣茀然,而權赫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蹶然(jué rán)是漢語中具有動态描述性的副詞,常見于文言文及現代書面語。根據《漢語大詞典》的釋義,該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一、形容迅速起身的狀态

指因受外界刺激或情緒波動而突然起身的動作。例如《莊子·在宥》中“蹶然而興”,描述人受啟發後猛然起立的神态。這種用法突出動作的急促性,多用于表達驚訝、覺悟或緊急反應。

二、表示事物發展受阻的狀态

《說文解字》釋“蹶”為“僵也”,故“蹶然”可引申指事物發展遭遇挫折後的停滞狀态。如《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兵法:百裡而趣利者蹶上将”,此處“蹶”即暗含受挫之意,後接“然”構成狀态副詞。

該詞的古今用法存在差異性。現代漢語中多保留第一義項,常見于“蹶然而起”“蹶然改容”等四字詞組,用于描寫人物神态或行為突變。在構詞法上,“蹶”為形聲字(足+厥),本義與足部動作相關;“然”作為副詞詞尾,強化動作的即時性特征,這一構詞規律可參考《古代漢語虛詞詞典》的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

“蹶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一、讀音與基本含義

二、詳細釋義

  1. 颠仆貌
    指突然跌倒或摔倒的狀态。例如《列異傳》中“父忽蹶然倒地”。
  2. 疾起貌
    表示迅速起身的動作,如《漢書·陸賈傳》描述南越王趙佗“蹶然起坐”。
  3. 忽然/突然
    強調事件發生的意外性,如宋洪邁《夷堅丙志》中“蹶然而寤”。

三、用法與示例

四、易混淆點

五、總結

“蹶然”兼具動作突發性與狀态變化性,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其現代使用雖不常見,但多保留在書面語或文學表達中,需注意讀音與古文用例的關聯性。

别人正在浏覽...

半米标揭逼綽子波峰趁飯辰漢雠比踔踸丹參到了道藏調職斷編殘簡對着和尚罵賊秃對針堵禦發空凡緣祼将國步艱難海湄紅杏出牆化成花明柳暗惠顧回煖艱子鏡天機織疽食溜光罄淨墓庭年深歲久撚支怒行漂蓬斷梗評駁棄家蕩産清吟诠論蚺蛇容表榮譽感山冢慎測首兵首足疏遠綏導鐵硯頽垣敗壁完給伍侯汙糟詳詳細細鮮淨縣吏鮮衣怒馬賢運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