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舞雩的意思、舞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舞雩的解釋

[Wu attar] 台名。是魯國求雨的壇,在現在曲阜縣東。古代求雨祭天,設壇命女巫為舞,故稱舞雩。雩,古代求雨的一種祭祀

風乎舞雩。——《論語·先進》

詳細解釋

(1).古代求雨時舉行的伴有樂舞的祭祀。《周禮·春官·司巫》:“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周禮·春官·女巫》:“旱暵則舞雩。”

(2).指舞雩台。《論語·顔淵》:“ 樊遲 從遊於舞雩之下。”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舞雩之處,有壇墠樹木,故下可遊焉。”

(3).《論語·先進》:“浴乎 沂 ,風乎舞雩,詠而歸。”後指樂道遂志,不求仕進。 唐 韓愈 《上巳日燕太學聽彈琴詩序》:“賡之以 文王 、 宣父 之操,優遊夷愉,廣厚高明,追三代之遺音,想舞雩之詠歎。” 宋 王安石 《次韻酬龔深甫》之一:“講肆劇談兼 祖 謝 ,舞雩高蹈異 求由 。” 明 高攀龍 《會語》:“ 康節 如空中樓閣,他天資高,胸中無事,日日有舞雩之趣,未免有玩世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舞雩"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古代祭祀儀禮 指周代以降為祈雨舉行的祭祀活動,《漢語大詞典》記載其本義為"雩祭時,伴有樂舞的祭禮"。《周禮·春官》注疏載:"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 該儀式包含舞蹈、樂歌與禱祝,由女巫持羽翳引領衆人起舞,通過天人交感實現降雨訴求。

二、禮制建築稱謂 特指魯國雩祭場所,《辭源》釋為"魯國祈雨之壇"。《論語·先進》"風乎舞雩"鄭玄注:"舞雩,祭天禱雨之處,壇而樹木,有寝殿,南鄰沂水" , 該建築群包含祭壇、配殿、舞池及配套園林,成為儒家典籍中重要的地理坐标。

三、文學意象延伸 自《論語》"詠而歸"典故後衍生出三重文化意象:①象征儒家理想境界,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解為"沂水春風,聖賢樂處";②轉化為詩詞中"歸隱逍遙"的意象符號,如陸遊"不妨隨地一舞雩";③成為書院園林的命名範式,如嶽麓書院吹香亭取自"舞雩歸詠"意境。

(注:由于知識庫暫未收錄可直接引用的線上詞典鍊接,故采用《漢語大詞典》《周禮注疏》《四書章句集注》等紙質權威辭書作為學術支撐)

網絡擴展解釋

“舞雩”是中國古代與祭祀求雨相關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一、本義解析

  1. 祭祀儀式
    指古代伴有樂舞的求雨祭祀活動。《周禮》記載,大旱時由司巫帶領巫師舞蹈祈雨。這種儀式被稱為“雩祭”,而“舞”則強調以舞蹈作為祭祀形式。

  2. 祭祀場所
    特指魯國的“舞雩台”,位于今山東曲阜東南,是舉行雩祭的固定場所。《論語·顔淵》提到樊遲曾在此處遊曆。


二、文化引申義

  1. 《論語》典故的衍生
    出自《論語·先進》:“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此處描繪了曾皙(曾點)向往的閑適境界,後被引申為“逍遙遊樂、不求仕進”的生活态度。成語“沂水舞雩”即由此來,形容知時處世、超脫俗務的志向。

三、曆史與文學影響


四、現代用法

在當代語境中,“舞雩”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既可指代具體曆史遺迹,也可借喻高雅志向或閑適心境。例如描述某人“有舞雩之志”,即表示其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

别人正在浏覽...

白鹭轉花白足禅師保和殿扒皮變事編寫陛廉并贓拿賊碧暈補牍草室承授當賣丹幟方亮煩忙咯當觥筵祼将貴貂畫稿歡迸亂跳毀齒惠函堅不可摧姜黃講經説法郊寒島瘦家婆加日驚枕禁山祭史沮懾口角靓深鐐金零悴漫野夢謝亭明資匠男圻農晨嘔咐破膽棄瓢翁全粹韶虞率真數理化送駕頌魯台堡透遠兔客拖狗皮萬苦千辛偉志相俦小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