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言的意思、國言的詳細解釋
國言的解釋
國人的謗言。《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楚郤宛 之難,國言未已,進胙者莫不謗令尹。” 南朝 宋 顔延之 《自陳表》:“臣 延之 人薄寵厚,宿塵國言。”
詞語分解
- 國的解釋 國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國家。國土。國體(a.國家的性質;b.國家的體面)。國號。國度(指國家)。國策。國情。國法。國力。國防。國威。國寶(a.國家的寶物;
- 言的解釋 言 á 講,說:言說。言喻。言道。言歡。言情。言必有中(恘 )(一說就說到點子上)。 說的話:言論。言辭(亦作“言詞”)。語言。言語。言簡意赅。 漢語的字:五言詩。七言絕句。洋洋萬言。 語助詞,無義:
網絡擴展解釋
“國言”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國人的謗言,即國内民衆的指責或非議。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guó yán
- 構成:“國”指國家或國人,“言”指言論。合指國内民衆的負面議論。
出處與用例
- 《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記載楚國郤宛之難後,“國言未已,進胙者莫不謗令尹”,反映當時民衆對執政者的非議。
- 顔延之《自陳表》
南朝宋時期,顔延之自述“宿塵國言”,表達因個人境遇招緻國人批評的境況。
語境解析
- 曆史背景:多用于描述政治事件中民衆對當權者的不滿,常見于史書和文人自述。
- 現代使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主要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創作。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參考《左傳》或《顔延之集》。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什麼是《國言》
《國言》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國家的言論”或者“國家的說法”。
拆分部首和筆畫
《國言》的第一個字“國”是一個常見的漢字,它的部首是“囗”,總共有7個筆畫。第二個字“言”是另一個常見的漢字,它的部首是“言”,總共有7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國言》這個詞彙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獻和語境。它的繁體字形為「國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些字形可能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國言》這個詞的古代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意思與現代相同。
例句
1. 我們應該尊重并遵守國家的《國言》。
2. 宣傳部門要負責傳達國家的《國言》。
組詞
國家、國際、國内、言行、言語、辯言。
近義詞
國策、國策言論、國家政策。
反義詞
私言、私話、背離國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