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春、夏、季夏、秋、冬五個時令。泛指一年四季。《呂氏春秋·任地》:“五時見生而樹生,見死而穫死。” 高誘 注:“五時,五行生殺之時也。” 陳奇猷 校釋:“五時者,春、夏、秋、冬、季夏也。本書《十二紀》,春屬木,夏屬火,秋屬金,冬屬水,而於《季夏》之末别出中央土一節,是以木、火、金、水、土五行配屬春、夏、秋、冬四季,即所謂五時也。”《隋書·王劭傳》:“伏願遠遵先聖,於五時取五木以變火,用功甚少,救益方大。”
(2).佛教語。天台宗謂佛陀從成道至涅槃所說之法,可以分為五個時期,即華嚴時、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和法華涅槃時。 南朝 梁 劉孝标 《<昭明太子集>序》:“五時密教,月猶鏡象;一乘妙旨,觀若掌珠。” 清 龔自珍 《總正曆代所譯一切經》:“ 釋迦 既沒, 阿難 結集 釋迦 一代五時之教。”
“五時”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不同的領域和語境有所不同,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指春、夏、季夏、秋、冬五個時令,泛指一年四季。
天台宗将佛陀一生說法的内容分為五個時期:
中醫五行學說将五時與人體五髒對應:
“五時”在不同領域的内涵:
《五時》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一天分為五個時辰的時間單位。一天中的五個時辰分别為早上五點至七點、上午九點至十一點、中午十三點至十五點、下午十七點至十九點以及晚上二十一點至二十三點。
《五時》的拆分部首為「口」和「日」,分别代表着口音和太陽。它的筆畫數目為六畫。
《五時》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易》和《尚書》。它描述了一天的五個時辰,用于時間的劃分和記錄。
《五時》的繁體寫法為「五時」。
在古代,漢字「時」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由左右兩部分組成。左部分為「日」,代表太陽,右邊的部分則用來表示該字表達的意義。整體寫法呈現太陽升起的形狀,代表了時間的流逝。
1. 一天劃分為五個時辰,即早上五點至七點的時辰是《五時》之一。
2. 下周例會在上午九點至十一點這個《五時》進行。
1. 五時養生:以五個時辰為基準,進行養生調理。
2. 五時飲食:根據每個時辰的特點,進行相應的飲食搭配。
五時的近義詞為「五個時間段」。
五時的反義詞為「全天」,指整個一天的時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