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時的意思、五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時的解釋

(1).謂春、夏、季夏、秋、冬五個時令。泛指一年四季。《呂氏春秋·任地》:“五時見生而樹生,見死而穫死。” 高誘 注:“五時,五行生殺之時也。” 陳奇猷 校釋:“五時者,春、夏、秋、冬、季夏也。本書《十二紀》,春屬木,夏屬火,秋屬金,冬屬水,而於《季夏》之末别出中央土一節,是以木、火、金、水、土五行配屬春、夏、秋、冬四季,即所謂五時也。”《隋書·王劭傳》:“伏願遠遵先聖,於五時取五木以變火,用功甚少,救益方大。”

(2).佛教語。天台宗謂佛陀從成道至涅槃所說之法,可以分為五個時期,即華嚴時、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和法華涅槃時。 南朝 梁 劉孝标 《<昭明太子集>序》:“五時密教,月猶鏡象;一乘妙旨,觀若掌珠。” 清 龔自珍 《總正曆代所譯一切經》:“ 釋迦 既沒, 阿難 結集 釋迦 一代五時之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時"的漢語詞典釋義及文化解析

一、佛教術語

在佛學體系中,"五時"指佛陀一生說法的五個階段,分别為華嚴時、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此說源自天台宗智顗大師的判教理論,用以區分不同經典教義的深淺次第,反映佛教教理的系統性。

二、道教時間觀

道教典籍《雲笈七籤》将"五時"對應五行與季節:春為甲乙木,夏為丙丁火,季夏為戊己土,秋為庚辛金,冬為壬癸水。此劃分體現道教天人合一思想,強調自然節律與人體養生的關聯。

三、古代時辰制度

《周禮》鄭玄注記載,周代将晝夜分為"五時":雞鳴(平旦)、日中、日昳、晡時、黃昏。這種計時方式與漢代十二時辰制并行,反映古代農耕社會對時間分段管理的需求。

四、帝王禮制色彩

《隋書·禮儀志》載,南北朝時期以"五時"指代青、赤、黃、白、黑五色,對應木、火、土、金、水五行,用于帝王不同季節祭祀服飾。該制度融合陰陽家學說,彰顯皇權與天道的象征關聯。

五、中醫養生理論

《黃帝内經》提出"五時"養生法: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此說将人體氣血運行與季節特性結合,形成中醫"因時制宜"的診療原則,至今仍具實踐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五時”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不同的領域和語境有所不同,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一、漢語詞彙(季節劃分)

指春、夏、季夏、秋、冬五個時令,泛指一年四季。

  1. 來源:最早見于《呂氏春秋·任地》,将一年分為五時,對應五行(木、火、土、金、水),其中“季夏”為夏季末段,屬土。
  2. 意義:古代農業社會通過五時劃分指導農事活動,例如“五時見生而樹生,見死而獲死”,強調順應自然規律。

二、佛教術語(天台宗五時教義)

天台宗将佛陀一生說法的内容分為五個時期:

  1. 華嚴時:成道後講《華嚴經》;
  2. 鹿苑時(阿含時):為小乘根基者講《阿含經》;
  3. 方等時:過渡到大乘,講《維摩诘經》等;
  4. 般若時:講《般若經》闡釋空性;
  5. 法華涅槃時:晚年講《法華經》《涅槃經》。
    這一劃分體現了佛教教義由淺入深、因材施教的特點。

三、中醫理論(五髒應五時)

中醫五行學說将五時與人體五髒對應:


“五時”在不同領域的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奧大稗官白練衣暴虐無道襃姒避案編貝畢鉢羅朝燭扯翻齒音盜掘動心斷嶂發瘗閣臣宮禁旱儉豪華鶴鼎滑塔塔獲印笳角江珠交叉火力誡語窘束酒膽軍資巋然不動蠟筆畫雷動蠡園魯中叟駡倨美人母夫人拍馬曝露綪茷橋腳青溟去歸取帥山父少尉笙箫盛則守信司會誦弦唐古特踏青條師韋昌輝五色雲仙誕鄉書鹹水湖新安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