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國封建社會中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合稱三綱。 漢 班固 《白6*虎通·三綱六紀》:“三綱者,何謂也?君臣、父子、夫婦也。”《禮記·樂記》“然後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綱” 唐 孔穎達 疏:“《禮緯·含文嘉》雲:三綱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 楊 墨 交亂,而聖賢之道不明,則三綱淪而九法斁,禮樂崩而夷狄橫,幾何其不為禽獸也!” 宋 文天祥 《正氣歌》:“三綱實繫命,道義為之根。”
(2).佛寺有上座、維那、典座,皆為主要職務,稱三綱。 唐 李白 《崇明寺佛頂尊勝陀羅尼幢頌序》:“三綱等皆論窮彌天,惠湛清月。” 王琦 注引《翻譯名義》:“寺立三綱:上座、維那、典座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綱漢語 快速查詢。
“三綱”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重要倫理規範,具體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下是詳細解析:
“綱”的隱喻
“綱”原指漁網的總繩,引申為主導、表率之意。三綱強調君、父、夫在社會關系中處于主導地位,需以身作則,而臣、子、妻應遵循其行為準則。
具體關系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儒家傳統中的重要觀念。三綱是封建社會裡約束人們行為的道德準則。
《三綱》的部首是纟(纟是絲的旁邊加點),總共有 8 個筆畫。
《三綱》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劉向的《戰國策》:“《三綱八目》則周雜,天下自賓服。”後來在宋代朱熹的《論語集注》中進一步發展和說明。
《三綱》的繁體字為「三綱」。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些許變化。例子如下:
三:三點水
綱:纟并㇒丶
1. 子曰:“君為臣綱,臣為君綱;父為子綱,子為父綱;夫為妻綱,妻為夫綱。”
2. 他始終緊守着《三綱》的原則,不為外界的壓力所動搖。
組詞:四綱五常、主綱、綱要、綱領、憲綱
近義詞:三綱五常、君子之道、道德準則
反義詞:無綱之論、無道之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