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賓興的意思、賓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賓興的解釋

亦作“賔興”。1. 周 代舉賢之法。謂鄉大夫自鄉小學薦舉賢能而賓禮之,以升入國學。《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 鄭玄 注:“興,猶舉也。民三事教成,鄉大夫舉其賢者能者,以飲酒之禮賓客之。既則獻其書於王矣。”

(2).科舉時代,地方官設宴招待應舉之士。亦指鄉試。 元 許謙 《送尉彥明赴開化教谕序》:“誦《詩》《書》六藝之文,以廣見聞;孝弟忠信之實,以敦德行。故賔興以示勸,簡絀以緻罰。” 清 戴名世 《張驗封傳》:“ 康熙 己卯、壬午、乙酉,當賓興之期,公皆為分校,所得士最盛。” 嚴複 《救亡決論》:“以為通天地人之謂儒。經朝廷之賓興,蒙皇上之親策,是朝廷固命我為儒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賓興”一詞的含義可分為兩個主要曆史階段,其内涵隨時代演變而擴展:

一、周代的舉賢制度(起源)

  1. 核心含義
    源自《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指鄉大夫通過鄉學選拔賢能之士,以賓禮相待,推薦至國學深造。鄭玄注:“興,猶舉也”,即通過禮儀教化與選拔結合,為國家輸送人才。

  2. 實施背景
    作為周代基層人才選拔機制,強調“鄉三物”(六德、六行、六藝)的考核标準,體現了早期儒家“選賢與能”的理念。


二、科舉時代的演變與應用

  1. 儀式與代稱
    隋唐以後,“賓興”逐漸成為科舉相關活動的代稱:

    • 宴請儀式:地方官設宴為赴考士子踐行,如清代戴名世記載康熙年間“賓興以示勸”的實例。
    • 指代鄉試:元代文獻中“賓興”直接代指鄉試,如許謙提及的選拔考核場景。
  2. 助考公益(明清泛化)
    明清時期衍生出新内涵,主要指地方社會資助科舉考生的專項經費或組織。例如清代雲南通過“賓興”解決邊疆士子赴考的經濟困難,成為文教治理的重要手段。


三、曆史意義

提示:若需具體古籍原文或地域案例細節,可參考《周禮》注疏及清代地方志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賓興(bīn xīng)一詞意思:表示受到盛情款待、熱烈歡迎的狀态或者感受。該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左邊是宀(mián)部首,右邊是興(xīng)部首。它的筆畫數為13畫。 《賓興》一詞的來源:它源自于古代《詩經》,其中有一首名為《鄭風·賓于嘉陵》的詩。在《詩經》中,“賓興”一詞用來描述人們迎接盛大宴會、招待賓客的歡樂場面。後來,這個詞逐漸擴展到表示受到任何形式的熱情歡迎和款待。 繁體字:無縣(wú xiàn)。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賓興》寫作「賔興」。 例句:他來到新公司時,感受到了滿滿的賓興,讓他倍感溫暖。 組詞:熱賓興儀(rè bīn xīng yí):表示熱烈歡迎的儀式。 近義詞:盛情款待、熱情歡迎。 反義詞:冷遇、冷淡相待。 希望這些内容能夠滿足你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會繼續幫助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