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斷去一足的人。《莊子·德充符》:“ 魯 有兀者 王駘 ,從之遊者,與 仲尼 相若。” 成玄英 疏:“刖一足曰兀。” 唐 杜甫 《入衡州》詩:“寡妻從為郡,兀者安堵牆。” 清 曹寅 《瑮亭》詩:“兀者為之泣,墨者異所悲。”
(2). 金 元 兩代對 松花江 下遊直到 黑龍江 下遊及 精奇裡江 南北、 烏蘇裡江 東西從事漁獵和采集的許多不同族屬部落的泛稱。 兀者 以捕捉貂、鼠、水獺、海豹、鷹鹘等為生,養狗駕拖床,善造船。 元 設“管兀者吉烈迷萬戶府”進行統轄。 明 代習稱為 野人女直 。 清 代有各種以“窩集”命名的部落,即指 兀者 。
“兀者”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兀者”最初指被砍斷一隻腳的人,常見于先秦文獻。例如:
金元時期,“兀者”被用來泛稱松花江至黑龍江下遊的漁獵部落,特點包括:
個别資料(如)提到“兀者”形容身材高大者,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後世誤讀或方言演變。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出處或更多曆史背景,可參考《莊子》、杜甫詩集及金元史相關研究。
兀者,又稱為“勿”、“兕”(繁體),在漢語中起名詞和動詞的作用,具有多種意思。作為名詞時,兀者指的是一種野生的犀牛,現已經滅絕。作為動詞時,兀者表示停止、不繼續等意思。
兀者的部首是“八”字,拆分後的字形:八土人。八是上半部分,“土”是下半部分,表示此字與人(農民)相關。
八字部首的筆畫數為2,土字部首的筆畫數為3,人字部首的筆畫數為2,共計7筆。
在繁體字中,兀者的寫法有兩種:勿和兕。勿字是由勹和一橫組成,象征不、勿作、不可作。
兕字由己和犬組成,犬像形象地描繪了犀牛。
在古時候,兀者的寫法并不是現在流行的字形,而是一個更加複雜的字形:逩。逩由辶和心組成,辶表示行走的意思,心表示内心的含義。逩字在古代多用做副詞,表示“很多”的意思。
1. 深山之中,遇見了一隻兀者,它仰視着天空,仿佛在思考生命的意義。
2. 這個項目的進展兀者了,還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
兀然、兀自、兀坐、兀立、兀兀等。
停止、中止、終止、截止。
繼續、進行、延續、持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