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語。指眼、耳、鼻、舌、身五根同色、聲、香、味、觸五境相合時所發生的五種感覺。《梁書·武帝紀下》:“三月己未,詔曰:‘朕四聰既闕,五識多蔽,畫可外牒,或緻紕繆。’” 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即五識見分正緣五塵以為相分之時,五識亦未嘗自起分别。”參閱 隋 智顗 《法界次第》卷上。
(2).佛教語。指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佛家以此說明衆生界和器世界的“妄現”。參閱 唐 元曉 《起信論疏》卷上。
五識是佛教唯識學的基本概念,指衆生通過五種感官(或稱“五根”)直接感知外部世界時産生的五種認識功能。其核心含義可解析如下:
五識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分别對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種感知能力。
(來源:《成唯識論》卷五)
(來源:《瑜伽師地論》卷一)
(來源:《大乘百法明門論》)
五識理論深刻影響了東亞哲學、心理學及藝術審美。例如:
(來源:中華書局《佛學大辭典》)
權威參考來源:
-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五識"條目(中華書局)
- 玄奘譯《成唯識論》(大正藏第31冊)
- 世親《大乘百法明門論》(大正藏第31冊)
五識是佛教哲學中的重要概念,指通過五種感官産生的知覺作用,具體解釋如下:
五識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對應人體的五種感官(五根)與外界五種對象(五境)相互作用産生的感知功能。例如,眼根接觸色境時産生眼識,耳根接觸聲境時産生耳識,依此類推。
五識也被稱為五識身、五轉識、前五識。在佛教唯識學中,它們被認為是第八識(阿賴耶識)中種子轉變生起的“轉識”,屬于六識或八識體系中的基礎部分。
五識是衆生認識世界的基礎,但佛教強調其具有“虛妄性”。因五識依賴感官與外界短暫接觸,所獲認知可能受無明(愚癡)影響,需通過修行超越五識局限,達到更高智慧。
部分文獻提到另一種五識分類: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用于解釋衆生與世界的虛妄顯現。但此定義較少被主流佛教體系采用,需結合具體經典(如《起信論疏》)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術語體系或修行理論,可參考《瑜伽師地論》等經典文獻。
百果飽食暖衣鄙見兵蘭插标昌鼠敕條刺耳擔受單線聯繫抵手抖落鳳策風柯馮陵概心高姓更待乾罷官名挂星查何獨赫然黃頰魚惠叔家家戶戶教會學校集議蹶蹏軍門楷則曠任賴耶戾疫緑甘美女篾折子瑉石弄文盤據眅眼撇脫齊趨并駕赇官日事錢升廳沈悫身微言輕事與心違書不釋手寺刹桃李争妍拖腸鼠土中外私頑弊問親穩子餡草笑林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