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語。指眼、耳、鼻、舌、身五根同色、聲、香、味、觸五境相合時所發生的五種感覺。《梁書·武帝紀下》:“三月己未,詔曰:‘朕四聰既闕,五識多蔽,畫可外牒,或緻紕繆。’” 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即五識見分正緣五塵以為相分之時,五識亦未嘗自起分别。”參閱 隋 智顗 《法界次第》卷上。
(2).佛教語。指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佛家以此說明衆生界和器世界的“妄現”。參閱 唐 元曉 《起信論疏》卷上。
五識是佛教哲學中的重要概念,指通過五種感官産生的知覺作用,具體解釋如下:
五識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對應人體的五種感官(五根)與外界五種對象(五境)相互作用産生的感知功能。例如,眼根接觸色境時産生眼識,耳根接觸聲境時産生耳識,依此類推。
五識也被稱為五識身、五轉識、前五識。在佛教唯識學中,它們被認為是第八識(阿賴耶識)中種子轉變生起的“轉識”,屬于六識或八識體系中的基礎部分。
五識是衆生認識世界的基礎,但佛教強調其具有“虛妄性”。因五識依賴感官與外界短暫接觸,所獲認知可能受無明(愚癡)影響,需通過修行超越五識局限,達到更高智慧。
部分文獻提到另一種五識分類: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用于解釋衆生與世界的虛妄顯現。但此定義較少被主流佛教體系采用,需結合具體經典(如《起信論疏》)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術語體系或修行理論,可參考《瑜伽師地論》等經典文獻。
《五識》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五”表示數字5,“識”表示認識、知覺的意思。因此,五識的意思是指人的五種認知能力或知覺方式。
“五”字由“一”和“亅”兩個部首組成,筆畫數為四畫。“識”字由“讠”和“隻”兩個部首組成,筆畫數為8畫。
《五識》一詞來源于佛教,是佛教有關認知和知覺的重要概念。佛教認為,人的五識分别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
在繁體字中,“五識”用繁體字書寫為「五識」。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五識”并未有明确的标準寫法,因為這個詞語是後來的創造。然而,根據古代各種文獻和碑銘等手寫材料的記錄,可以推測古代可能會以「五視」或「五史」來表示五識的意思。
1. 五識是佛教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2. 五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五配,五一,識字,識别
感知、察覺、認知
無識、無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