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建王朝為表彰功臣而建築的繪有功臣圖像的高閣。 唐太宗 貞觀 十七年畫功臣像于 淩煙閣 之事最著名。 北周 庾信 《周柱國大将軍纥幹弘神道碑》:“天子畫 淩煙 之閣,言念舊臣;出 平樂 之宮,實思賢傅。”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褒錫》:“ 貞觀 十七年, 太宗 圖畫 太原 倡義及 秦 府功臣 趙公 長孫無忌 、 河間王 孝恭 、 蔡公 杜如晦 、 鄭公 魏徵 、 梁公 房玄齡 、 申公 高士廉 、 鄂公 尉遲敬德 、 鄖公 張亮 、 陳公 侯君集 、 盧公 程知節 、 永興公 虞世南 、 渝公 劉政會 、 莒公 唐儉 、 英公 李勣 、 胡公 秦叔寶 等二十四人於 淩煙閣 , 太宗 親為之贊, 褚遂良 題閣, 閻立本 畫。” 唐 白居易 《題酒甕呈夢得》詩:“ 淩煙閣 上功無分,伏火爐中藥未成,更拟共君何處去,且來同作醉先生。”《水浒傳》第五四回:“且教:功名未上 淩煙閣 ,姓字先标 聚義廳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迎駕》:“不要取笑,日後畫在 淩煙閣 上,倒有些神氣的。” 歐陽予倩 《木蘭從軍》第十場:“不求圖畫 淩煙閣 ,隻為家邦緻太平。”
見“ 淩煙閣 ”。
淩煙閣是唐代為表彰功臣而建造的重要紀念性建築,其含義和曆史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闡釋:
淩煙閣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年),位于長安太極宮東北隅,是懸挂開國功臣畫像的殿閣。唐太宗為追念共同創業的功臣,命畫家閻立本繪制24位功臣等身畫像,褚遂良題字,并親自撰寫贊文()。
首批24位功臣涵蓋謀士、武将、文臣等不同身份,包括:
詳細内容可查閱漢典()、今日頭條()及曆史研究文獻()。
《淩煙閣》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高懸在雲端的閣樓。淩煙表示高度峻峭,閣則指樓閣,故意味着高聳入雲的閣樓。
《淩煙閣》可以拆分為三個部首:
淩:部首幾,筆畫4
煙:部首火,筆畫8
閣:部首阝,筆畫9
《淩煙閣》最早出自唐代杜牧的《秋夜寄邱員外》詩中:“鉛華何事鏁淩煙,悔教夜渡武陵泉。西林望月東籬菊,鄉裡寒櫻都白煙。”此處運用了淩煙一詞,形容高樓閣台聳霄漢間。
《淩煙閣》的繁體字為《淩煙閣》。
在古時,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注重筆畫的順序以及字形的變化。《淩煙閣》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略有差異,而且不同的時期可能會有不同的寫法。
1. 這個城堡的淩煙閣依山而建,給人一種令人驚歎的感覺。
2. 他登上了淩煙閣,飽覽遠處美景。
3. 在淩煙閣上俯瞰城市的美景,讓我感到無比宏偉。
淩煙樓、煙霧彌漫、閣樓高聳等。
高樓大廈、雲端樓閣、聳立雲霄等。
低矮屋舍、平地民居、地上房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