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探路。《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 子胥 辭王已了,便即徵發天兵……搦生手(先)鋒,乃先踏道。”《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先鋒踏道疾如風,即至 黃河 東北岸。”
(2).台階。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三:“諸軍将校分入殿庭,北向立;朝堂引贊官、引彈奏禦史二員入殿門内踏道下,當殿向北立。”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駕詣郊壇行禮》:“壇高三層七十二級,壇面方圓三丈許,有四踏道。正南曰午階,東曰卯階,西曰酉階,北曰子階。”
“踏道”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和時期有所區别,具體解釋如下:
現代常用義
指供行人或騎車者使用的道路,通常與人行道并行但分隔,以确保安全。例如城市中的非機動車道或步行道。
古代建築中的“台階”
在宋代文獻中,“踏道”多指台階或階梯。如《東京夢華錄》提到祭壇“有四踏道”,即四個方向的台階;另記載禦史站立于“殿門内踏道下”,也指殿前台階。
古文中的“探路”
敦煌變文等早期文獻中,“踏道”可指行軍時的探路行為。例如“先鋒踏道疾如風”,意為先行探查路線。
“踏道”需結合語境理解,現代多指專用道路,古代則與建築台階或軍事行動相關。如需更多例證,可查閱《東京夢華錄》等古籍或城市規劃資料。
踏道是指供行人步行或踩踏的道路。它通常位于公共場所,如街道、公園、廣場或建築物周圍。
踏 (tuò) 的拆分部首是足 (zú),總共有11畫。
道 (dào) 的拆分部首是辶 (chuò),總共有12畫。
踏道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朝。在古代,人們往往在泥濘的道路上行走,為了保護自己的衣物和鞋,他們會選擇行走在石闆、磚塊或其他能夠踏實行走的地面上。這種用于步行的道路被稱為踏道。
踏道的繁體字是「踏道」。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很多變化。根據古籍記載,踏道的古時候寫法可能為「踏道」或者「踏途」。
1. 人們喜歡在公園裡散步,漫步在幽靜的踏道上。
2. 他從踏道上摔倒了,但幸運地沒有受傷。
踏闆、踏實、踏步、踏浪
人行道、步道、小徑
馳道、通道、車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