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牒的意思、赤牒的詳細解釋
赤牒的解釋
唐 代臨時授官的一種文書。《新唐書·劉仁軌傳》:“ 武德 初, 河南道 安撫大使 任瓌 上疏有所論奏。 仁軌 見其稿,為竄定數言。 瓌 驚異,赤牒補 息州 參軍。”《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元年》:“ 唐 初,士大夫以亂離之後,不樂仕進,官員不充。省符下諸州差人赴選,州府及詔使多以赤牒補官。”
詞語分解
- 赤的解釋 赤 ì 紅色,比朱色稍暗的顔色:赤血。赤字。 真誠,忠誠:赤誠(極其真誠)。赤忱。赤子(純潔無暇的初生嬰兒,古代亦指百姓)。赤膽忠心。 空無所有:赤手空拳。赤地千裡。 裸露:赤腳(光腳)。 筆畫數:
- 牒的解釋 牒 é 文書,證件:通牒。度牒。尺牒。 筆畫數:; 部首:片;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赤牒,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中,特指一種特定形式的官方文書或憑證。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釋:
一、 核心釋義
“赤牒”指古代由官府頒發、未經正式加蓋官印,或采用特定簡略形式制作的文書、憑證或委任狀。“赤”在此處并非指顔色,而是引申為“空”、“空白”、“簡略”或“非正式”之意;“牒”則指古代用于書寫公文、憑證的簡劄或文書。因此,“赤牒”的核心含義是一種非正式的、簡略的或未用印的官方文書。
二、 詳細解析與用法
- 指未經用印的委任狀: 這是“赤牒”最常見的含義。在古代官員任命制度中,正式任命需頒發加蓋官印的文書(告身)。但在特殊情況下(如戰亂、臨時差遣、低級官吏任命),朝廷或官府會先頒發一種未加蓋正式官印的臨時委任狀,即為“赤牒”。持此牒者可先行赴任或行使職權,待後補辦正式手續。這體現了古代行政中的靈活性。
- 指特定形式的度牒: 在佛教管理方面,“赤牒”有時指一種特定形式的度牒。度牒是官府發給僧尼證明其合法身份的憑證。有記載提到“赤牒”可能是度牒的一種早期或特殊形式,與後來加蓋官印的正式度牒有所區别。
- 泛指簡略或非正式的官方文書: 在更廣義的語境下,“赤牒”可泛指那些格式相對簡略、未遵循最嚴格正式程式或用印要求的官府文書或憑證。
三、 文獻佐證
該詞在曆史典籍中有明确記載:
- 《宋史·職官志》: “其初授,則或給以赤牒。” 此句明确說明宋代在官員初次授官時,有時會給予“赤牒”(即未用印的臨時委任狀)。
- 《資治通鑒》胡三省注: 在注釋相關曆史事件時,胡三省也提及“赤牒”作為臨時委任憑證的性質。
- 《說文解字》與“牒”的釋義: 許慎《說文解字》對“牒”的解釋為“劄也”,即用于書寫的木片或竹片,後引申為文書、文件,為理解“赤牒”的文書屬性提供了基礎。
“赤牒”是古代行政與文書制度中的一個特定術語,主要指一種未經正式用印或形式簡略的官方臨時委任狀或憑證,常見于官員初授或特殊情況下,也偶見于指代特定形式的僧尼度牒。其核心特征在于其“非正式性”或“臨時性”,反映了古代官僚體系運作中的一種特殊機制。
網絡擴展解釋
“赤牒”是古代官制中的專有名詞,讀音為chì dié,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含義
“赤牒”指唐代臨時授官的文書,主要用于官員不足時臨時補任。這種文書因以赤色簡牒書寫而得名,屬于非正式編制内的任命憑證。
二、曆史背景與用途
- 應用場景
唐代初期因戰亂導緻官員短缺,朝廷通過“赤牒”快速補充地方官吏。例如《新唐書》記載,劉仁軌曾因才能被任瑰“赤牒補息州參軍”。
- 制度特點
屬于臨時性任命,後期需通過正式考核才能轉為常任官職。《資治通鑒》提到,貞觀年間州府常以赤牒補官,後逐漸規範化。
三、文獻出處
主要見于《新唐書·劉仁軌傳》《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元年》等史料,印證其作為唐代特殊任官制度的真實性。
四、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赤牒”已不再使用,僅作為曆史詞彙出現在古籍研究或相關學術讨論中。
别人正在浏覽...
編竹禀性博弈猜擾策錣抽風翠髻待都來倒薤吊棒頂代地入短暗惡叉白賴廢退諷習腐臰浮糧革運管須孤景衮龍袍過獎合攏合券幻人華問篲筱輝映艱勤寄公經綸濟世虮虱臣寄謝爵室纍堆瀝滴龍花馬纓花彌漫蜜翁翁偏亡破弊契機寝繩欽訝窮池之魚戎叔弱翰灑如森蕭神香土瓜退抑違豫蓊翳五瘟神饷款小嘎子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