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皇帝的朝服。上有龍紋,故稱。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列朝·聖谕門工》:“上大悅,賜白金百兩,大紅金彩衮龍袍三襲,自來人臣賜服,以坐蟒為極,時猶以為逼上。”亦省稱“ 衮袍 ”。 明 王鏊 《震澤長語·雜論》:“ 正德 中,籍沒 劉瑾 貨財:金二十四萬錠……衮袍四、八爪金龍盔甲三千。”
(2).借指皇帝。 明 何景明 《駕入》詩:“九天燈燭裡,齊拜衮龍袍。”亦省稱“ 衮龍 ”。 明 梵琦 《居庸關》詩:“上都避暑頻來往,飛鳥猶能識衮龍。” 明 朱鼎 《玉鏡台記·石勒稱王》:“六宮粉黛擎玉鐘,百寮濟濟待衮龍。”
衮龍袍是中國古代帝王及高級宗室成員的重要服飾,具體解釋如下:
衮龍袍是隋代以後皇帝、皇太子、親王等皇室成員的常服,主要特征是繡有團龍紋樣的圓領袍,搭配翼善冠穿戴。其名稱因服飾上的龍紋和衮冕制度演變而來,在明代文獻中明确稱為「衮龍袍」。
衮龍袍不僅是權力象征,更通過十二章紋(日、月、星辰、山形等)體現「天子承天理物」的統治合法性。
在詩詞中常以「衮龍袍」「衮龍」借指皇帝,如何景明《駕入》詩雲:「九天燈燭裡,齊拜衮龍袍」。
注:相關内容可參考明代《野獲編補遺》、定陵出土文物研究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