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王有病的諱稱。《宋史·理宗紀一》:“﹝ 嘉定 ﹞十七年八月丙戌, 寧宗 違豫,自是不視朝。”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宮闱·母後先祔廟》:“時 景帝 違豫,未大漸也。”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十三:“ 康熙 二十六年,值太皇太後違豫,上躬侍寝榻。”
“違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諱稱帝王患病的情況,常見于曆史文獻。以下是詳細解釋:
違豫(拼音:wéi yù)指帝王身體不適或患病的委婉說法,屬于古代對君主健康狀況的避諱表達。例如《宋史·理宗紀一》記載:“甯宗違豫,自是不視朝”,即宋甯宗因病無法處理朝政。
該詞專用于帝王,體現古代對君主健康的避諱傳統,現代漢語已不常見,多見于史書或古典文獻研究。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宋史》《野獲編》等原始文獻或權威辭書。
違豫是一個動詞,意思是猶豫、不果斷、猶豫不決。
違豫的拆分部首是辶(辵)和豕,辶(辵)表示走的意思,豕表示豬的意思。
違的筆畫數為7,分别為一橫、一橫、一點、一豎、一橫、一撇、一捺。
豫的筆畫數為13,分别為一橫、一豎、一橫、一橫、一撇、一點、一橫、一豎、一橫、一橫、一撇、一捺、一撇。
違豫作為一個漢字詞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易經》中,其中有“違豫無咎”這個典故。在繁體字中,違豫的寫法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違豫的寫法稍有不同。違的古代字形為毋,在石鼓文和鐘鼎文中可以見到。豫的古代字形為予,在甲骨文中可以見到。違和豫的結構也有所變化。
1. 他一直違豫不決,無法做出明确的決策。
2. 面對這個選擇,我感到違豫不安。
3. 她在考慮要不要接受這個工作時遲遲不能下定決心,一直在違豫。
遲違、違心、違背、違規、違法、猶豫不決。
猶豫、猶豫不決、躊躇、疑慮。
果斷、堅決、決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