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rmonic;homophonic] 一串泛音或高分音中的一個;尤指振頻為基音振率整倍數的一個音
(1).諧協音律。 宋 宋庠 《送上元勾簿吳昌卿》詩:“逢吉旦兼暮,諧音塤且箎。”
(2).諧和的聲音。 劉師培 《<骈文讀本>序》:“彰彩諧音,率由世巧。” 朱自清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而競發的喧嚣,抑揚的不齊,遠近的雜沓,和樂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諧音。”
(3).字詞的聲韻相同或相近。 茅盾 《手的故事》二:“人家也覺得‘八順’大概是小名,而‘不忍’則是諧音。” 冰心 《寄小讀者》七:“LakeWaban,諧音會意,我便喚她做‘慰冰’。” 秦牧 《長街燈語·北京春節》:“桔子、紅棗之類的食物是用它的諧音來求個吉利的。”
(4).聲學名詞。發音體的振動一般都是複合振動。如除頻率為f的振動外,同時還有頻率為f整數倍如2f,3f等的振動。則每一個這種振動産生一個音,稱“諧”音。
諧音是漢語語言學中的重要概念,指兩個或多個詞語因發音相同或相近而産生特定關聯的語言現象。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諧音指“字詞的音相同或相近”,常見于修辭、避諱及文化表達中。
從分類看,諧音可分為兩類:一是完全諧音,如“福”與“蝠”在古漢語中同音,常用于年畫寓意吉祥;二是近似諧音,如“梨”與“離”音近,民間忌諱分食梨以避免“分離”之意。其應用涵蓋文學創作、民俗禁忌及商業廣告等領域,例如古詩中“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以“晴”諧“情”表達雙關含義。
在文化層面,諧音承載着漢民族趨吉避兇的心理,如春節貼“倒福”象征“福到”,婚俗中擺放紅棗、花生喻指“早生貴子”。語言學研究指出,諧音現象與漢語單音節特性及聲調系統密切相關,反映了語音與語義的互動規律。
諧音是指利用字詞間相同或相近的發音,産生特殊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法或語言現象。以下從不同維度詳細解釋:
諧音既是自然現象(聲學泛音),也是語言藝術的重要表現方式,其跨領域應用反映了音韻與文化的緊密關聯。更多案例可參考等來源。
草間求活除貧抵足談心都冶短指罰布翻雕飛黃騰踏複牌該宥歌風台黃皮寡瘦猾子會雜貨畚嫁母艱诘僭據結隊郎伯浪蕊老辣蓮花座廉撝隸法立瓜流匄龍韬豹略摟抱倫類旅百曼殊室利枚别沒入南派牛脣抛卻偏倚熱落孺嬰傷寒論上行下效生分嗜好石華娥綠史劇勢望飾知霜采順溜溜蒐簡倘來天跸忝污屯踬圍碁污染下餐相風使帆小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