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好的聲譽。問,通“ 聞 ”。 唐 韓愈 《唐故秘書少監贈獨孤府君墓志銘》:“朋遊益附,華問彌大。” 宋 曾鞏 《中大夫尚書左丞蒲宗孟追封三代妻陳氏封河東郡夫人制》:“具官某妻某氏言容功德,柔閑懿恭,嬪于令人,休有華問。”
“華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美好的聲譽”,其中“問”是通假字,通“聞”(即聲譽、名望)。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通假字說明
古漢語中“問”與“聞”常互通,例如《禮記·檀弓》中“問喪于夫子”,即“聞喪”。此處“華問”的用法遵循這一規律。
“華問”屬古典詞彙,多用于贊譽品德或成就,現代多出現在文學創作或學術讨論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小說内容,可查閱漢典、相關文獻及網絡平台。
《華問》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品貌、舉止得體、端莊而優雅,擁有高雅的風度和謙遜的态度。
《華問》的部首是“⺡”(四點水),總共包含9個筆畫。
《華問》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原指古代卿大夫(官吏)的禮儀言談。
《華問》的繁體字為「華問」。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華」的上方多會加一個「⺅」字旁,表示人。而「問」則是在「口」的下方加上「門」字旁,表示進入門中去求問。
1. 他的容貌舉止典雅,真是個令人敬佩的華問門生。
2. 她面帶微笑,華問地向客人問好。
3. 這個年輕人謙遜而彬彬有禮,展現出了一種華問的氣質。
組詞:華麗、華貴、問候、提問
近義詞:風度翩翩、儀态萬千、端莊
反義詞:粗俗、不雅、粗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