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躺卧時身直如繩。亦喻行事依照準則不逾矩。《淮南子·覽冥訓》:“於是 女媧 鍊五色石以補蒼天……蒼天補,四極正,淫6*水涸, 冀州 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和春陽夏,殺秋約冬,枕方寝繩。” 高誘 注:“寝繩,直身而卧也。” 唐 駱賓王 《兵部奏姚州破賊設蒙儉等露布》:“伏惟皇帝陛下,祥摛戴玉,拓地軸以登皇;道契寝繩,掩天紘而踐帝。”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寝繩漢語 快速查詢。
“寝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詳細解釋如下:
指躺卧時身體筆直如繩,形容姿态端正。引申為行事遵循準則、不逾越規矩。
出自《淮南子·覽冥訓》:“枕方寝繩。” 東漢學者高誘注釋為“直身而卧”,即身體挺直如繩。唐代駱賓王《兵部奏姚州破賊設蒙儉等露布》中也曾用此詞,形容帝王治世合乎天道。
多用于古文或文學性較強的文本中,現代漢語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強調“正直”與“規範”,既可形容儀态,也可比喻行為準則。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淮南子》或唐代文獻。
寝繩(qǐn shéng)是一個漢字詞語,寓意為床上的繩子。在古代,人們經常使用繩子将床榻固定在室内,以确保安全和穩定。因此,寝繩也成為了夜晚休息的象征。
寝字的部首為宀(mián),宀是一個左右相對的闊頂,象征房屋。繩字的部首為絞(jiǎo),表示與繩子有關的含義。
寝字共有11個筆畫,而繩字則有7個筆畫。通過拆分部首和筆畫,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學習這個詞的組成部分。
寝繩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這部古代書籍中。它是由寝和繩兩個字組合而成。寝字意為“休息”,繩字意為“用繩子做成的東西”,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意味着休息的繩子。
在繁體字中,寝字被寫作寢,而繩字保持不變。
在古代寫字的過程中,漢字的形态和書寫方式隨着時間的推移發生了變化。寝字在古時候的寫法中,上部分多為象形(描繪事物的外形),下部分多為指事(描繪事物的含義)。例如,在甲骨文中它被寫作“甯”,形狀像一個人休息在一個房屋中。
而繩字則在古代寫法中較為穩定,早期的形态與現代形态相似。例如,它在甲骨文中被寫作“繩”,用繩子編織的樣子。
1. 床頭挂着一根寝繩,象征着家人的安全和和睦。
2. 當他在寝繩上拉緊時,确保床榻牢固不移。
橫繩、繩子、索繩、繩結、麻繩、纜繩
床帶、床繩、睡帶
無寝繩、無牢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