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馔的意思、徹馔的詳細解釋
徹馔的解釋
撤去食物。《禮記·曾子問》:“内喪則廢,外喪則冠而不醴,徹饌而埽,即位而哭。” 漢 王充 《論衡·知實》:“主人請賓飲食,若呼賓頓若舍。賓如聞其家有輕子泊孫,必教親徹饌退膳,不得飲食。”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安佑宮》:“上於臨禦園中日,行瞻謁禮。每年四月八日,率領諸皇子近侍拜謁;其朔望薦熟徹饌,一如生時禮。”
詞語分解
- 徹的解釋 徹 (徹) è 通,透:貫徹。透徹。徹底。徹骨。徹悟。響徹。 治,開發:“徹田為糧”。 毀壞:“徹我牆屋”。 筆畫數:; 部首:彳; 筆順編號:
- 馔的解釋 馔 (饌) à 飲食,吃喝:盛(坣 )馔。馔玉。 陳設飲食。 食用:“有酒食,先生馔”。 筆畫數:; 部首: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徹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徹馔”讀作chè zhuàn,意為“撤去食物”。該詞由“徹”(通“撤”,去除)和“馔”(食物、宴席)組合而成,多用于描述宴會、祭祀等場合結束後撤去飲食的禮儀性動作。
二、文獻出處與用法
-
禮儀場景
- 《禮記·曾子問》記載:“内喪則廢,外喪則冠而不醴,徹饌而埽,即位而哭。”,說明在喪禮中,需通過撤食表達哀悼。
- 清代昭槤《嘯亭續錄》提到祭祀時“朔望薦熟徹饌,一如生時禮”,體現對先人的敬奉。
-
宴會場景
- 唐代白行簡《李娃傳》中描述宴會結束:“張燭進饌,品味甚盛,徹饌,姥起。”,展現撤席作為宴飲流程的環節。
-
社會規範
- 漢代王充《論衡》記載,若主人家有喪事,賓客需“教親徹饌退膳”,反映古代飲食禮儀的嚴格性。
三、延伸說明
該詞多見于先秦至清代的文獻,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禮制、文學時仍有參考價值。其核心意義始終圍繞“撤食”這一動作,兼具實用與象征功能,如表達哀思、結束儀式等。
參考資料:綜合漢典、古籍引文及文學網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徹馔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完全吃光飯菜。拆分部首是彳、食,筆畫數為7。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人們用這個詞來描述吃飯時将飯菜吃得幹淨利落的樣子。在繁體字中,徹馔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差别,但基本意思沒有改變。例如,古時候漢字寫法中,“彳”部分可能會寫成“⺆”或“⻊”。以下是一個例句:“他狼吞虎咽,徹馔了晚餐。”組詞中沒有特定的詞可以與徹馔搭配,但可以使用相關動詞或形容詞,比如徹底、充分、完全等。徹馔的近義詞包括掃盤、一掃而光、一食而盡等。反義詞沒有特定的詞與之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