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徹馔的意思、徹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徹馔的解釋

撤去食物。《禮記·曾子問》:“内喪則廢,外喪則冠而不醴,徹饌而埽,即位而哭。” 漢 王充 《論衡·知實》:“主人請賓飲食,若呼賓頓若舍。賓如聞其家有輕子泊孫,必教親徹饌退膳,不得飲食。”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安佑宮》:“上於臨禦園中日,行瞻謁禮。每年四月八日,率領諸皇子近侍拜謁;其朔望薦熟徹饌,一如生時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徹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禮儀場合,其核心含義為撤去食物或祭品。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1. 徹(徹)
    • 本義:撤除、撤去。《說文解字》釋為“通也”,引申為撤除、完結。
    • 在禮儀中特指儀式結束後的清理動作,如《儀禮·士冠禮》:“徹筮席。”
  2. 馔(饌)
    • 本義:陳設食物。《說文解字》稱“具食也”,指擺放酒食或祭品。
    • 引申為宴席、供奉的食品,如《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馔。”

合成詞義:指禮儀結束後撤去陳列的食物或祭品。


二、典籍中的用法

  1. 祭祀禮儀

    古代祭祀結束時需撤去供品,稱為“徹馔”。

    • 《儀禮·特牲饋食禮》:

      “祝命徹馔,屍出,主人降,立于阼階東。”

      (注:祭祀後撤去祭品,象征儀式完成。)

    • 《禮記·祭統》:

      “既祭,徹馔而退。”

      (注:祭祀完畢撤去祭品,體現對神靈的敬畏。)

  2. 宴席禮節

    宴飲結束後撤席亦稱“徹馔”。

    • 《周禮·天官·膳夫》:

      “卒食,以樂徹于造,王齋日三舉,大喪則不舉,大荒則不舉。”

      (鄭玄注:“徹,去也;馔,食也。”)


三、文化内涵

“徹馔”是古代禮制的重要環節,體現以下文化意義:

  1. 儀式完整性:标志禮儀流程的終結,如“始獻→亞獻→終獻→徹馔”。
  2. 敬神尊祖:撤馔需依禮而行,表達對神靈或祖先的恭敬(《禮記·曲禮》:“馂餘不祭,父不祭子,夫不祭妻”)。
  3. 階級規範:周代禮制中,徹馔由特定職官執行(如《周禮》中的“膳夫”“雍人”),反映等級秩序。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古代文獻
    • 《儀禮·特牲饋食禮》(中華書局點校本)
    • 《禮記·祭統》(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
  2. 現代辭書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徹馔:撤去食物。古代祭祀或宴禮完畢時的儀式。”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馔:陳設食物;徹:撤除。徹馔指撤去祭品或宴席。”


五、現代使用提示

該詞屬古語詞,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傳統禮儀複原(如祭孔大典、宗祠祭祀)。其近義表述為“撤席”“撤供”。

網絡擴展解釋

“徹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徹馔”讀作chè zhuàn,意為“撤去食物”。該詞由“徹”(通“撤”,去除)和“馔”(食物、宴席)組合而成,多用于描述宴會、祭祀等場合結束後撤去飲食的禮儀性動作。

二、文獻出處與用法

  1. 禮儀場景

    • 《禮記·曾子問》記載:“内喪則廢,外喪則冠而不醴,徹饌而埽,即位而哭。”,說明在喪禮中,需通過撤食表達哀悼。
    • 清代昭槤《嘯亭續錄》提到祭祀時“朔望薦熟徹饌,一如生時禮”,體現對先人的敬奉。
  2. 宴會場景

    • 唐代白行簡《李娃傳》中描述宴會結束:“張燭進饌,品味甚盛,徹饌,姥起。”,展現撤席作為宴飲流程的環節。
  3. 社會規範

    • 漢代王充《論衡》記載,若主人家有喪事,賓客需“教親徹饌退膳”,反映古代飲食禮儀的嚴格性。

三、延伸說明
該詞多見于先秦至清代的文獻,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禮制、文學時仍有參考價值。其核心意義始終圍繞“撤食”這一動作,兼具實用與象征功能,如表達哀思、結束儀式等。

參考資料:綜合漢典、古籍引文及文學網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謷丑白衣尚書坌工摽牓側匿呈納川禽次述憁惺存折獨角仙反應器反走風靡腹胞覆藏敷尋關注合钤洪飲互代回椎檢法節季津渡靜攝京員九介朘取倔頭開台鑼鼓刻石文來年攔住禮鼠絡絡蠻箋墨诏撓腮撧耳内勤内使蓬萊宮蓬沓偏恃貧微蒲庵牽綿錢癖硗崅起人羣居穴處神祊誓民樞極陶丘陀隧汪浪霞采想穿禊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