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彻馔的意思、彻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彻馔的解释

撤去食物。《礼记·曾子问》:“内丧则废,外丧则冠而不醴,彻饌而埽,即位而哭。” 汉 王充 《论衡·知实》:“主人请宾饮食,若呼宾顿若舍。宾如闻其家有轻子泊孙,必教亲彻饌退膳,不得饮食。”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安佑宫》:“上於临御园中日,行瞻謁礼。每年四月八日,率领诸皇子近侍拜謁;其朔望荐熟彻饌,一如生时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彻馔"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礼仪场合,其核心含义为撤去食物或祭品。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字义分解

  1. 彻(徹)
    • 本义:撤除、撤去。《说文解字》释为“通也”,引申为撤除、完结。
    • 在礼仪中特指仪式结束后的清理动作,如《仪礼·士冠礼》:“彻筮席。”
  2. 馔(饌)
    • 本义:陈设食物。《说文解字》称“具食也”,指摆放酒食或祭品。
    • 引申为宴席、供奉的食品,如《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

合成词义:指礼仪结束后撤去陈列的食物或祭品。


二、典籍中的用法

  1. 祭祀礼仪

    古代祭祀结束时需撤去供品,称为“彻馔”。

    • 《仪礼·特牲馈食礼》:

      “祝命彻馔,尸出,主人降,立于阼阶东。”

      (注:祭祀后撤去祭品,象征仪式完成。)

    • 《礼记·祭统》:

      “既祭,彻馔而退。”

      (注:祭祀完毕撤去祭品,体现对神灵的敬畏。)

  2. 宴席礼节

    宴饮结束后撤席亦称“彻馔”。

    • 《周礼·天官·膳夫》:

      “卒食,以乐彻于造,王斋日三举,大丧则不举,大荒则不举。”

      (郑玄注:“彻,去也;馔,食也。”)


三、文化内涵

“彻馔”是古代礼制的重要环节,体现以下文化意义:

  1. 仪式完整性:标志礼仪流程的终结,如“始献→亚献→终献→彻馔”。
  2. 敬神尊祖:撤馔需依礼而行,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恭敬(《礼记·曲礼》:“馂余不祭,父不祭子,夫不祭妻”)。
  3. 阶级规范:周代礼制中,彻馔由特定职官执行(如《周礼》中的“膳夫”“雍人”),反映等级秩序。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古代文献
    • 《仪礼·特牲馈食礼》(中华书局点校本)
    • 《礼记·祭统》(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2. 现代辞书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彻馔:撤去食物。古代祭祀或宴礼完毕时的仪式。”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馔:陈设食物;彻:撤除。彻馔指撤去祭品或宴席。”


五、现代使用提示

该词属古语词,现代汉语极少使用,仅见于古籍研究或传统礼仪复原(如祭孔大典、宗祠祭祀)。其近义表述为“撤席”“撤供”。

网络扩展解释

“彻馔”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释义
“彻馔”读作chè zhuàn,意为“撤去食物”。该词由“彻”(通“撤”,去除)和“馔”(食物、宴席)组合而成,多用于描述宴会、祭祀等场合结束后撤去饮食的礼仪性动作。

二、文献出处与用法

  1. 礼仪场景

    • 《礼记·曾子问》记载:“内丧则废,外丧则冠而不醴,彻饌而埽,即位而哭。”,说明在丧礼中,需通过撤食表达哀悼。
    • 清代昭槤《啸亭续录》提到祭祀时“朔望荐熟彻饌,一如生时礼”,体现对先人的敬奉。
  2. 宴会场景

    • 唐代白行简《李娃传》中描述宴会结束:“张燭進饌,品味甚盛,徹饌,姥起。”,展现撤席作为宴饮流程的环节。
  3. 社会规范

    • 汉代王充《论衡》记载,若主人家有丧事,宾客需“教亲彻饌退膳”,反映古代饮食礼仪的严格性。

三、延伸说明
该词多见于先秦至清代的文献,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礼制、文学时仍有参考价值。其核心意义始终围绕“撤食”这一动作,兼具实用与象征功能,如表达哀思、结束仪式等。

参考资料:综合汉典、古籍引文及文学网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败德辱行白玉堂班汉虣出变徵熚熚博览五车才贯二酉草茆长夏孱颜筹垫道理得能点充调法饭罐犯尅肥膏分床同梦福寿齐天盖棺狗生角涵泳横卷黄溜溜毁打诙谐荐更江总九厄久且居摄眄望弭戢逆行蟠际弸中辟寒犀剖衷凄怆器鉴清本寝堂弃业变产人贩子稔知入迁商情省钱省衣节食石挥视朔释仗四灵逃飏危微精一物腐虫生无畏施限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