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民的意思、誓民的詳細解釋
誓民的解釋
約束、告戒吏民。《周禮·夏官·大司馬》:“遂以蒐田,有司表貉誓民。”
詞語分解
- 誓的解釋 誓 ì 當衆或共同表示決心,依照說的話實行:誓師。誓詞。誓願。誓死。 表示決心的話:發誓。宣誓。立誓。 筆畫數:; 部首:言; 筆順編號:
- 民的解釋 民 í 以勞動群衆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民主。民國。民法。公民(在一國内有國籍,享受法律上規定的公民權利并履行公民義務的人)。國民(具有國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勞動大衆的,非官方
專業解析
“誓民”是古代漢語中具有儀式性質的專稱,特指通過盟誓形式接受官方約束或承諾的民衆群體。該詞由“誓”與“民”複合構成:
- “誓”的本義為“用言語約束行為”,《說文解字》釋為“誓,約束也”,《周禮·秋官》記載“凡邦之大盟約,涖其盟書而登之于天府”,表明盟誓是古代官民建立契約關系的法定程式。
- “民”在先秦文獻中多指與貴族相對的平民階層,《尚書·五子之歌》雲“民惟邦本”,強調民衆的社會基礎地位。
- 複合詞“誓民”見于《周禮》鄭玄注,指參與盟誓儀式的民衆群體,需遵守特定法規或承擔義務。如《周禮·地官》載“若國有大故,則緻萬民于王門,使無盟者詛其不信者”,賈公彥疏解此條時明确将參與盟詛者稱為“誓民”。
該詞在當代《漢語大詞典》中被列為曆史詞彙,釋義為“受盟誓約束之民”,體現了古代禮法制度中通過神聖化儀式強化社會治理的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誓民”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與發音
- 發音:shì mín(拼音)
- 字面構成:“誓”指立誓、告誡,“民”指人民或吏民。
二、兩種主要解釋
-
古籍中的原意
根據《周禮·夏官·大司馬》記載,“誓民”指在田獵等重大活動前,官員對吏民進行約束和告誡,強調紀律與規範。例如:“遂以蒐田,有司表貉誓民”()。這一用法多見于先秦禮儀制度中,屬于特定曆史背景下的行政措施。
-
現代引申義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發誓為人民服務”,即通過立誓表達對民衆的奉獻意願()。但此含義缺乏古籍直接支持,可能是基于字面的現代引申。
三、使用場景與辨析
- 古籍場景: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員治理或儀式前的訓誡,如《周禮》中的田獵規範。
- 現代適用性:若需引用古籍原意,需結合上下文;若用于現代語境,建議明确說明引申含義以避免歧義。
四、相關詞語與擴展
- 近義詞:誓衆、誓師(均含公開宣告之意)。
- 反義詞:放任、縱民。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原文或權威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鮑林補課不入虎穴成謀仇矛穿換出款搭白點施調口反裘負刍泛宅浮家宮羅廣開言路毫分縷析黑框槐安講考熸灰薦枕席甲絲計官襟腑錦窠機械論镌蕩局分巨驵顆凍磕頭禮拜顆鹽匡子犁轭靈衣毛廁門戶之見蜜柑墨迹未幹輕舉清微青羊軀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散茶沈人爽味水态肅順速拙天怪鐵檛瞳神童子郎骰局僞君子想度小除夕小妞兒謏説系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