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節末,節尾。 南朝 宋 謝靈運 《孝感賦》:“貫 廬江 之長路,出 彭蠡 而南浮,于時月孟節季,歲亦告暨,離鄉眷壤,改時懷氣。”
(2).猶季節。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五幕:“秋天是收獲的節季,我看老百姓們都是喜歡的。”
“節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節末、節尾
指時間或季節的末尾階段。
出處:南朝宋謝靈運《孝感賦》中“于時月孟節季,歲亦告暨”,意為農曆月份的開端與末尾交替之際,年份也接近尾聲。
示例: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時間節點的尾聲。
季節
現代用法中與“季節”同義,指一年中的春、夏、秋、冬等自然時段。
出處:郭沫若《蔡文姬》第五幕提到“秋天是收獲的節季”,強調秋季作為特定時令的特征。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孝感賦》原文或現代文學作品中的用例。
《節季》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指代節氣,即夏至、秋分等二十四個節氣的總稱。節季與節氣一詞相似,但更強調了季節的特征和變化。
《節季》的部首為“艸”(草字頭),由7個筆畫組成。
《節季》一詞源于古代的農耕文化,用來表示農作物生長季節的不同階段。在繁體字中,節季的寫法為「節季」。
古時候,《節季》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意義基本保持一緻。
1. 夏至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0個節氣,标志着夏季的開始。
2. 秋分是秋季的中期節氣,表示白晝與黑夜的時間基本相等。
節令、賽季、春節、節日等。
二十四節氣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