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刮。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内監·陳增之死》:“ 增 既失上佐,跡已危疑,其部曲亦有戒心,所朘取不能如歲額。上疑 增 屢歲所剝奪且不貲,又苛責之。”
“朘取”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以下角度詳細解釋:
指通過剝削、壓榨等手段獲取利益的行為,具有明顯的負面色彩。常用于描述對資源的強行收刮,如官府對百姓的剝削。
除物質層面的剝削外,也可指對權力、資源的逐步蠶食,如“朘蝕”表示耗損削弱的過程。
提示:該詞在《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中可查證,但需注意其古語性質,避免現代語境誤用。
朘取(juān qǔ)是一個漢字詞,由“朘”和“取”兩個字組成。下面分别介紹這兩個字的部首和筆畫。
“朘”字的部首是“木”,包含了四個筆畫。四個筆畫依次由上到下,先向上畫一個橫,然後畫一個短豎,再畫一個長豎,最後畫一個橫。
“取”字的部首是“又”,包含了八個筆畫。八個筆畫依次由上至下,先畫一個豎,然後向右上方畫一個橫,再向右畫一個反斜線,繼續畫一個橫,下面再橫豎相交,最後畫一個橫。
“朘取”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解釋為“剝奪”或“奪取”。它在古代漢字中常常被用來表示奪取某樣東西的動作。
在繁體字中,通常将“朘取”寫成“捲取”,仍然保持了“朘”和“取”的結構和意義。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字形有所不同。例如,古代将“s”字的“朔”寫作“朘”,因此有時将“朘取”寫作“朔取”。
1. 他們想朘取我們的權益,但我們會保衛自己的利益。
2. 政府采取了措施朘取惡意抄襲者的財産。
組詞:搶奪、攫取、掠奪
近義詞:奪取、拿走
反義詞:放棄、歸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