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禊祭。《後漢書·禮儀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 南朝 梁 劉昭 注:“皆於東流水上為祈禳,自絜濯,謂之禊祠,引流行觴,遂成曲水。”《宋書·禮志二》:“舊説 後漢 有 郭虞 者,有三女。以三月上辰産二女,上巳産一女。二日之中,而三女并亡。俗以為大忌。至此月此日,不敢止家,皆于東流水上為祈禳,自潔濯,謂之禊祠。分流引觴,遂成曲水。史臣案《周禮》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也。”
“禊祠”是一個由“禊”和“祠”組合而成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兩字的釋義綜合理解:
分字釋義
合義解析
結合兩字,“禊祠”可解釋為在水邊舉行的祭祀活動,或與此類儀式相關的祠廟場所。其核心與“禊祭”相近,但可能更強調祭祀場所或儀式的結合。
文化背景
古代“禊”常與上巳節(農曆三月三)關聯,人們臨水沐浴、祈福消災;“祠”則體現宗族或官方祭祀傳統。兩者結合可能用于特定節令或宗教儀式中。
注:因該詞現代使用較少,且當前可參考的權威資料有限(僅來自),建議結合《說文解字》《禮記》等古籍進一步考證。
禊祠是一個中文詞彙,它指的是古代舉行禊禮的廟宇或祠堂。禊禮是一種古代傳統的儀式,用來潔淨身心、祈求神靈保佑和祭祀祖先。
禊祠的拆分部首為示(礻)和示(示),拼音為"xi"和"ci"。
禊祠的筆畫數為18畫。
禊祠這一詞彙的來源可能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宗教和文化。禊祠也可以拆分成禊和祠兩個詞。禊指的是古代的一種儀式,祠則是指祭祀祖先或神靈的場所。
在繁體字中,《禊祠》可以寫作《禊祠》。
在古代,禊祠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禊祠》可以寫作《禊祀》、《禊祭》、《我後》等等,這取決于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區。
1. 每年春季,人們都會聚集在禊祠前舉行盛大的禊禮儀式。
2. 清朝時期,皇帝經常親自前往禊祠祭祀祖先和祈求國家的安甯和繁榮。
組詞:禊禮、祭祀、祖堂、神殿
近義詞:祭壇、祠堂、廟宇
反義詞:非祠、非宗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