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搔腮頰,揪扯耳朵。形容慌亂焦急。 元 關漢卿 《蝴蝶夢》第一折:“我這裡急忙忙過六街穿三市,行行裡撓腮撧耳,抹淚揉眵。”
“撓腮撧耳”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形容人因慌亂或焦急時抓搔腮頰、揪扯耳朵的動作,多用于表現内心極度不安或手足無措的狀态。
2. 出處與結構
3. 用法與特點
4. 擴展說明
該成語通過肢體動作的描寫,生動刻畫了人的心理狀态,類似表達還有“抓耳撓腮”,但“撓腮撧耳”更強調動作的急促性。
示例: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他急得撓腮撧耳,一時不知如何應對。
若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接龍或古籍原文,可參考《蝴蝶夢》及相關古典文獻。
《撓腮撧耳》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心中不滿或不耐煩的樣子。形容人坐立不安或煩躁的心情。
《撓腮撧耳》分解為:手部偏旁(手),部首(讠),手部偏旁(手),四點水部(廣),手部偏旁(手),手部偏旁(扌),心部偏旁(心),口部偏旁(口)。
總計有13個筆畫。
《撓腮撧耳》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間故事和傳說,詞語的出處并不明确。它可能是以動作來形容人的心情不安,通過撓腮撧耳來表達内心的煩躁、焦慮或不滿。
繁體字:撓腮撧耳。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存在差異。對于《撓腮撧耳》這個成語,在古代的字典中,可能會有不同的寫法和注解。但總體來說,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隻是有些結構和筆畫的細節上有所不同。
1. 他因為考試前的焦慮心情,整天坐立不安,一副撓腮撧耳的樣子。
2. 她心情不好的時候,總是用手撓腮撧耳,不知所措。
1. 撓頭摸腮
2. 撧耳虎風
3. 撓牆踢卧
4. 輕撓耳朵
5. 撧耳嘗虎
1. 心煩意亂
2. 有氣無力
3. 坐立不安
4. 心神不甯
5. 脾氣暴躁
1. 平心靜氣
2. 心平氣和
3. 安然自若
4. 冷靜沉着
5. 鎮定自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