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有谶語的符命。《舊唐書·李密傳》:“故讖籙雲:‘ 隋 氏三十六年而滅。’”
谶箓(chèn lù)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宗教色彩的複合詞,由“谶”與“箓”兩部分組成。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谶”指古代預言吉兇的隱語或圖記,常見于秦漢方士文化中,如“谶緯之學”即以神秘預言附會儒家經典;而“箓”原指帝王受命的符書,後演變為道教記載神祇名諱、符咒的秘典,如《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兩者結合後,“谶箓”特指融合預言性質與宗教符咒的典籍或圖錄,常見于道教文獻及民間信仰體系,例如《雲笈七籤》中記載的“靈寶五符真文”即屬此類。
這一概念在《道藏》等古籍中多次出現,如《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提及“谶箓昭示劫運”,指通過符箓揭示天地運行的玄機。現代語言工具書《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将其定義為“預言吉兇的符命之書”,體現了古代天人感應思想與道教儀軌的結合。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道藏》,文物出版社)
“谶箓”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chèn lù,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可歸納如下:
字形結構:
曆史關聯:
現代多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描述帶有預言性質的内容,或比喻對未來的隱晦暗示。例如:“這場變故仿佛古老的谶箓,早已預示了結局。”
該詞融合了古代宗教、政治與神秘文化,需結合曆史背景理解其象征意義。若需進一步探讨谶緯學說,可參考《白虎通義》等文獻。
白碛跰趾标量裁規草木俱朽層次分明朝物傳譯方操返青佛廟撫順市古典主義貴真鼓盆之戚耗亡橫世宏覽紅銅黃頭郎毀妝雞毛撢子金礦谲奇決憲橘奴攈載居職姱詞浪傳爛手糧塗梿枷毛褐民歌磨泐撚信溺冠農家棚民僻典輕手蹑腳親事官融裔山容慴伏生聚收屍蜀馬叔獻樹植剔齒纖痛自創艾忘八旦望察無風不起浪五讓缃圖枵張斜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