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棚民的意思、棚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棚民的解釋

指 清 代在山上搭棚居住的流民。《清史稿·食貨志一》:“棚民之稱,起於 江西 、 浙江 、 福建 三省。各山縣内,向有民人搭棚居住,藝麻種箐,開鑪煽鐵,造紙制菇為業。”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 陝西 老林,惟棚民流寓,零散墾種。” 清 馮桂芬 《陳君若木家傳》:“棚民帖然改行,汔於城陷,無一從賊者。”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棚民”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出現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主要指在山區搭棚居住、脫離戶籍管理并從事多種生産活動的流民。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起源 棚民最早可追溯至唐代,但主要活躍于明清時期。他們因人口激增、耕地不足而遷徙至山區,以臨時棚屋為居所,形成了“無戶籍、少稅役”的流動群體()。

2. 地域分布 集中分布于江西、浙江、福建、廣東、湖南等南方省份的山區。例如,明代福建永泰縣、萬羊山地區均有大規模棚民聚集()。

3. 謀生方式 以租地或受雇為主,從事多元經濟活動:

4. 社會影響

5. 政府應對 清代通過《清史稿》等文獻明确棚民定義,并采取禁止開山、驅離棚民等措施加強管控,同時嘗試将其納入戶籍制度()。


提示:如需了解棚民在具體地區(如江西)的案例或政策演變,可進一步查閱地方志及《清史稿》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棚民的意思

棚民是指生活在簡陋棚屋中的人們,也被稱為棚戶。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處于低收入、低社會地位或無穩定居所的人群。

拆分部首和筆畫

棚民的拆分部首為木,筆畫為9畫。

來源

棚民一詞最早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大陸,當時經濟改革引發了城市化進程,許多農民工湧入城市尋找工作,由于資金和資源的有限,他們隻能在城市邊緣搭建簡陋的棚屋。

繁體

棚民的繁體字為棚民。

古時候漢字寫法

棚民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發生變化。

例句

1. 這個社區的棚民生活條件非常艱苦。

2. 政府承諾改善棚民的居住環境。

組詞

1. 棚屋:指簡陋搭建的房屋。

2. 棚區:指聚集了大量棚戶的區域。

3. 棚戶區:指棚屋密集的居住區。

近義詞

1. 片區:指有相似特征或相同社會問題的地區。

2. 貧民窟:指聚集了貧困人群的地區。

3. 露宿者:指無固定居所的人群,通常露宿街頭或臨時棚屋中。

反義詞

富裕人群;有固定居所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