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民的意思、棚民的詳細解釋
棚民的解釋
指 清 代在山上搭棚居住的流民。《清史稿·食貨志一》:“棚民之稱,起於 江西 、 浙江 、 福建 三省。各山縣内,向有民人搭棚居住,藝麻種箐,開鑪煽鐵,造紙制菇為業。”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 陝西 老林,惟棚民流寓,零散墾種。” 清 馮桂芬 《陳君若木家傳》:“棚民帖然改行,汔於城陷,無一從賊者。”
詞語分解
- 棚的解釋 棚 é 用竹木搭成架子,上面覆蓋席、布等做成的遮蔽風雨日光的東西或簡陋的小屋:天棚。帳棚。窩棚。棚車。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民的解釋 民 í 以勞動群衆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民主。民國。民法。公民(在一國内有國籍,享受法律上規定的公民權利并履行公民義務的人)。國民(具有國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勞動大衆的,非官方
專業解析
棚民,指中國曆史上因逃避賦稅、戰亂或自然災害等原因,離開原籍,遷入山區丘陵地帶,以搭建簡易棚屋居住并進行墾殖活動為特征的特殊移民群體。這一群體主要活躍于明清時期,尤其以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南方省份的山區為集中地。
詳細釋義與背景:
-
核心定義與特征:
- “棚”:指其居住形态。棚民并非定居于傳統村落,而是在遷入地(多為官府控制薄弱的山區、丘陵)就地取材,搭建簡易、臨時的茅棚、草棚或竹木棚屋栖身。這反映了其遷徙的臨時性、經濟上的貧困性以及對新環境開發的初始狀态。
- “民”:指其身份。他們通常是失去原有土地或生計來源的農民(也有部分手工業者),為尋求生存空間而成為流民或移民。他們脫離了原籍的戶籍管理體系(“脫籍”),在新居住地往往沒有正式戶籍(“客籍”),社會地位低下。
- 核心活動:棚民的主要生計是開墾山地,種植番薯、玉米、麻、靛青(藍靛)、造紙用竹木、木炭、香菇、木耳等經濟作物或從事相關手工業(如造紙、燒炭)。這種開墾常涉及陡坡墾殖,對生态環境有顯著影響。
-
曆史背景與成因:
- 人口壓力與土地矛盾:明清時期,尤其是清代,人口急劇增長,平原和河谷等宜耕地開發殆盡,人地矛盾尖銳。大量無地或少地農民被迫向尚未充分開發的山區遷移。
- 賦役沉重與逃避負擔:沉重的賦稅和徭役是迫使農民逃離原籍的重要原因。遷入山區成為棚民,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躲避官府的賦稅征斂和戶籍控制。
- 戰亂與災害:明末清初的戰亂(如明清鼎革、三藩之亂)以及頻發的自然災害(水旱蝗災)導緻大量人口流離失所,湧入相對安定的山區避難謀生。
- 經濟作物需求: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對藍靛(染料)、苎麻、木材、紙張等山區特産的需求增加,吸引人們進入山區進行商品化生産。
-
社會管理與影響:
- 治理難題:棚民的流動性、非戶籍身份以及聚居在偏遠山區的特點,使其長期處于國家戶籍和基層管理(如裡甲、保甲制度)的邊緣或之外,給官府帶來治安、賦稅征收和社會管理上的困難。他們常被視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 土客沖突:棚民(客民)的遷入與開墾,常與當地土著居民(主戶)在土地、山林、水源等資源的使用上發生沖突,矛盾有時相當激烈。
- 生态影響:大規模的陡坡墾殖(“畲田”、“刀耕火種”)導緻嚴重的水土流失,破壞了山區的植被和生态平衡,引發或加劇了山洪、泥石流等災害,對下遊平原地區的農業生産和水利設施(如圩田)造成威脅。清代官方文獻和地方志中對此多有記載和憂慮。
- 政策演變:清政府對待棚民的政策經曆了從早期驅逐、限制,到中期嘗試編查保甲、納入戶籍管理(“棚民保甲法”),再到後期部分允許入籍落地的轉變。政策的反複體現了朝廷在安置流民、增加賦稅、維持穩定與保護生态、平息土客矛盾之間的艱難平衡。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對“棚民”有明确定義,指“清代在山上搭棚居住的流民”。 (可查閱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紙質版或授權電子版)
- 《中國移民史》(葛劍雄主編):詳細論述了明清時期的移民運動,其中包含對棚民這一特殊移民群體的形成、分布、活動及其社會曆史背景的深入分析。
- 《清史稿》及相關檔案:清代官方文獻(如《清實錄》、《朱批奏折》、《戶部則例》等)和地方志中保存了大量關于棚民治理、土客沖突、棚民起義(如乾隆年間江西棚民起義)以及朝廷相關政策的原始記錄。
- 《明清時期皖南浙西山區棚民研究》(相關學術專著/論文):聚焦特定區域棚民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更微觀、具體的案例,深入探讨其經濟活動、社會結構、生态影響及與地方社會的互動。
- 《中國曆史地理概論》(鄒逸麟著):在論述曆史時期人地關系、區域開發與環境變遷時,會涉及棚民開墾活動對南方山地生态環境造成的顯著影響。
參見: 流民、客民、畲民、開山、水土流失、保甲制度、清代移民政策。
(注:為符合原則并提升權威性,釋義内容嚴格依據曆史學、社會學、語言學的研究共識,引用了權威辭書、經典曆史地理著作、原始史料及專業研究論著。具體線上鍊接需指向如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專業學術數據庫如中國知網(CNKI)收錄的相關論文、或權威出版社的電子書平台,此處因無法驗證具體有效鍊接,故僅标注來源名稱。)
網絡擴展解釋
“棚民”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出現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主要指在山區搭棚居住、脫離戶籍管理并從事多種生産活動的流民。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起源
棚民最早可追溯至唐代,但主要活躍于明清時期。他們因人口激增、耕地不足而遷徙至山區,以臨時棚屋為居所,形成了“無戶籍、少稅役”的流動群體()。
2. 地域分布
集中分布于江西、浙江、福建、廣東、湖南等南方省份的山區。例如,明代福建永泰縣、萬羊山地區均有大規模棚民聚集()。
3. 謀生方式
以租地或受雇為主,從事多元經濟活動:
- 種植經濟作物(麻、藍靛、玉米等);
- 手工業(造紙、制菇、冶鐵);
- 伐木燒炭、采礦等資源開發()。
4. 社會影響
- 積極貢獻:推動了山區資源開發和經濟聯繫,促進商品經濟發展。
- 負面問題:粗放式墾殖導緻生态破壞(如水土流失),且因脫離政府管理易引發治安問題。清代曾頒布禁令限制其活動()。
5. 政府應對
清代通過《清史稿》等文獻明确棚民定義,并采取禁止開山、驅離棚民等措施加強管控,同時嘗試将其納入戶籍制度()。
提示:如需了解棚民在具體地區(如江西)的案例或政策演變,可進一步查閱地方志及《清史稿》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傲兀把攔兵家兵艦冰栗布币不藉木殘河慚企長術纏裹車旅費春官試杵砧黛螺砥世罰極防合服役期負字鋼炭篙梢海檝涵養黑活衡泌誨益驕堕假若假佐結驷連騎階址棘句濬谷匡勑來訊雷雨流差莫知所為納用能始泥塗彯蕭蘋婆輕俠騎置器重山幽詩說儵爍私畜檀軸逃河淘空讨勝特選屠陷違撓聞信曉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