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獸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 三國 魏 曹植 《雜詩》之二:“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 晉 孫綽 《遊天台山賦》:“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鈴鈴。” 明 方孝孺 《適意齋記》:“毛褐不完者行於途,雖錦衣狐裘不能知其溫。”
毛褐是古代漢語中對粗毛織物衣着的統稱,特指用獸毛或粗麻制成的簡陋衣物,具有以下核心含義:
指動物毛發或未加工的天然纖維,《說文解字》釋為“眉發之屬及獸毛也”,強調其原始材質特性。
本義為粗麻編織的短衣,《詩經·豳風·七月》鄭玄箋注:“褐,毛布也”,後引申為平民服飾的代稱。
毛褐是古代底層民衆(如農夫、役夫)的典型着裝。《孟子·滕文公上》載“許子衣褐”,趙岐注:“褐以毳織之,若今馬衣者也”,反映其社會标識功能。
指未經染色的粗紡毛料,《急就篇》顔師古注:“褐毛為衣,貧者所服”,其質地厚硬,保暖性強但舒適度低。
唐代後,“褐”漸脫離材質限制,成為平民服飾的通稱,如白居易《村居苦寒》詩“褐裘覆絁被”,但“毛褐”仍保留原始粗毛織物的專指性,見于《宋史·輿服志》對民間衣制的記載。
參考資料
“毛褐”是古代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用獸毛或粗麻制成的粗陋短衣,屬于古代貧寒者所穿的服飾。該詞由“毛”(動物毛發或植物纖維)和“褐”(粗布衣)組合而成,體現材質的粗糙性。
二、文獻例證
三、延伸特點
四、相關說明 該詞屬于古代特定曆史語境下的服飾稱謂,現代漢語已不常用。若需了解更詳細的古代服飾分類,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阿基米德白樓亭辯明蔔珓步量才誇八鬥敞怳傳教士蕩磨奪移恩高義厚恩師風清浮僞恭請皓玉謊徹梢虛怙過不悛灰罐狐剌假使潔朗疥瘙解帖棘橿金斝絕對刊印廉幨靓媚煉厲臉貌料理慢官密率鳥禽凝冱拍手權變群起攻之曲蟮榮趎賞月沈機識微知着拾物手教輸卵管說憙逃潛岧亭恸泣僞證誤訛五馬渡江物性相乖閑約約膝步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