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蔭授官。《元典章新集·吏部·承廕》:“職官以禮去任例應緻仕,委有一子承廕。”
承廕(chéng yìn)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子孫憑借祖先的功勳或地位獲得官職、特權等恩惠。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背景及現代用法三方面詳細解析:
本義
指封建時代子孫因祖先有功勳而獲得官職或特權。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428頁:
“承廕:謂藉先人之馀廕而得官爵。”
例:《清史稿·選舉志》:“文武官之子,許承廕。”
引申義
泛指後代受祖先庇護,獲得社會資源或地位優勢。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72頁:
“承廕:比喻憑借前輩的權勢得到好處。”
承廕制度始于漢代“任子制”,至明清形成完備體系:
來源:《中國曆史制度辭典》(中華書局,2010年)第89頁:
“清代承廕分恩廕、難廕兩類,難廕指因父祖殉職而得官。”
現代漢語中,“承廕”多含貶義,強調對祖輩資源的依賴:
例:
“他不過是承廕祖職,并無真才實學。”
來源:《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語文出版社,2003年)第210頁。
“承廕:受先世勳績之庇而得官爵。”(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933頁)
“廕通‘蔭’,承廕即受祖先蔭庇。”(中華書局,2000年,第179頁)
“承廕”本質是封建世襲制的産物,現代語境中常用于批判不勞而獲的特權現象。其語義演變反映了社會對公平機制的追求,具有鮮明的曆史批判色彩。
“承廕”是“承蔭”的繁體寫法,其含義可從字面與曆史背景兩方面解析:
字面意義
“承”指繼承、接受,“廕(蔭)”原指樹木遮陽的陰影,引申為祖先的庇護或恩澤。合起來即“因祖先功績而獲得恩惠”,多指官職、特權或社會地位的世襲。
曆史制度中的“承蔭”
中國古代存在“恩蔭制度”,如:
現代用法
當代語境中,“承蔭”多用于比喻,如“承蔭祖業”指繼承家族資源,或“承蔭前輩聲望”表示借助前人積累的優勢。但該詞已較少使用,更常見的表達為“繼承”“受惠于”。
若需更精準的解釋,建議補充具體語境(如古籍原文或使用場景)。
奧祉補察吃寡醋楚玉大寒索裘鄧林豆薯頓刃二十四賓客廢品凮角風角符任腐物鞲鞴漢椒紅人呼風喚雨艱礙江神子價值街頭詩井底鼃靜好雞師狂醒虧退萊服棱柱料鈔離衆闾邑缪思内窰蹑空草謙祗喬林嘁測窮原竟委确定省題聖旨舍宅授位束燎順明碩德束缊請火俟命桃穰填報文源閣五會遐藩下腳仙筆先大母詳交相麗嗛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