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施舍住宅作寺院。 宋 高承 《事物紀原·真壇淨社·尼寺》:“《僧史略》曰:‘ 東晉 何充 始捨宅安尼,此蓋尼寺之始也。’”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腹笥》:“ 崑山 白蓮花寺 ,乃 陸魯望 捨宅之所,後有祠堂像設,皆當時物。”
“舍宅”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ě zhái(注音:ㄕㄜˇ ㄓㄞˊ),由“舍”和“宅”兩個上下結構的漢字組成。其核心含義為施舍住宅作為寺院,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多與佛教文化相關。
基本釋義
指将私人住宅捐贈出來改建為寺院或宗教場所。這一行為在古代中國較為常見,體現了信仰者對宗教的支持。例如,宋代高承在《事物紀原》中提到:“東晉何充始捨宅安尼,此蓋尼寺之始也”,說明舍宅行為與早期佛教寺院的發展密切相關。
曆史引證
宋代周密《齊東野語》記載:“崑山白蓮花寺,乃陸魯望捨宅之所”,表明曆史人物通過舍宅為寺院留下文化遺産。
引申含義
在佛經中,“舍宅”偶爾被引申為俗世的家宅 或身體的象征(如身體作為靈魂的寄居之所),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相關詞語
與“舍宅”相關的詞彙包括“拔宅飛升”(道教術語,指全家成仙)、“泛宅浮家”(形容漂泊生活)等。
“舍宅”主要強調對宗教的奉獻行為,具有明确的曆史文化背景。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可能略有擴展,但核心仍圍繞“施舍住宅作寺院”展開。
舍宅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舍字的拆分部首是辶,筆畫數為 8;宅字的拆分部首是宀,筆畫數為 6。
舍宅合在一起有多種含義。最常見的是指放棄住宅,也可以理解為放棄居住的地方。在古代,有時候人們會因為各種原因而舍棄自己的家園,離開原來的住處,尋找新的出路。
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都是「舍宅」,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舍字的形狀類似于一個人留着長發,背向前彎曲的形狀。而宅字表示一個人住的房子,下面有一個人在房子内。這些古代形象的寫法仿佛勾勒出人們舍棄房屋的情景。
以下是一些關于舍宅的例句:
舍宅的組詞中,舍字可以和許多其他字組成詞語,比如舍弟、舍友、舍身、舍命等等。宅字也可以和其他字組詞,比如宅基、宅地、宅院等等。
舍宅沒有明确的近義詞和反義詞,因為它是一個特定的詞語,很少出現在其他詞語中。但是可以使用放棄、離開等詞語來替代舍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