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荫授官。《元典章新集·吏部·承廕》:“职官以礼去任例应致仕,委有一子承廕。”
承廕(chéng yìn)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子孙凭借祖先的功勋或地位获得官职、特权等恩惠。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背景及现代用法三方面详细解析:
本义
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勋而获得官职或特权。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1428页:
“承廕:谓藉先人之馀廕而得官爵。”
例:《清史稿·选举志》:“文武官之子,许承廕。”
引申义
泛指后代受祖先庇护,获得社会资源或地位优势。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72页:
“承廕:比喻凭借前辈的权势得到好处。”
承廕制度始于汉代“任子制”,至明清形成完备体系:
来源:《中国历史制度辞典》(中华书局,2010年)第89页:
“清代承廕分恩廕、难廕两类,难廕指因父祖殉职而得官。”
现代汉语中,“承廕”多含贬义,强调对祖辈资源的依赖:
例:
“他不过是承廕祖职,并无真才实学。”
来源:《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语文出版社,2003年)第210页。
“承廕:受先世勋绩之庇而得官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933页)
“廕通‘荫’,承廕即受祖先荫庇。”(中华书局,2000年,第179页)
“承廕”本质是封建世袭制的产物,现代语境中常用于批判不劳而获的特权现象。其语义演变反映了社会对公平机制的追求,具有鲜明的历史批判色彩。
“承廕”是“承荫”的繁体写法,其含义可从字面与历史背景两方面解析:
字面意义
“承”指继承、接受,“廕(荫)”原指树木遮阳的阴影,引申为祖先的庇护或恩泽。合起来即“因祖先功绩而获得恩惠”,多指官职、特权或社会地位的世袭。
历史制度中的“承荫”
中国古代存在“恩荫制度”,如:
现代用法
当代语境中,“承荫”多用于比喻,如“承荫祖业”指继承家族资源,或“承荫前辈声望”表示借助前人积累的优势。但该词已较少使用,更常见的表达为“继承”“受惠于”。
若需更精准的解释,建议补充具体语境(如古籍原文或使用场景)。
挨三顶五拔河白发红颜罢免权霸绪八一勋章表用馋涎欲垂乘奔春红大海捞针调包都养杜口结舌二不隆冬封阶分时计算机服务业告送更深夜静公侯万代公例狗傍人势钩裂管叔过经过脉化民讙咍郊境集糅酒几钧甄凯闱牢成离聚宁吉驽拙迫蹵破故纸潜籁砌跟气吞湖海祈向趋数遶指蛇虫百脚神兵深烈神谋魔道鼠尾轿潭潭特惠关税腾达嶀嵊无敌天下衔桮小可卸脚歇力锡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