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的仙草,食之可騰空而行。《洞冥記》:“有掌中芥,葉如松子……食之能空中孤立,足不躡地,亦名躡空草。”《鏡花緣》第九回:“ 多九公 道:‘此是躡空草,又名掌中芥,取子放在掌中,一吹長一尺,再吹又長一尺,至三尺止。人若吃了,能立空中,所以叫作躡空草。’”
“蹑空草”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仙草,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定義
該詞讀作niè kōng cǎo,字面意為“踏空而行的草”。據記載,食用此草後可獲得騰空飛行的能力,無需借助外力即可懸立或移動于空中。
别名與形态
又名“掌中芥”,其種子可置于掌心,吹氣後每吹一次增長一尺,最多至三尺(約1米)。葉片形态類似松子,小巧輕盈。
文獻記載
最早見于漢代《洞冥記》,描述其“食之能空中孤立,足不躡地”。清代小說《鏡花緣》第九回也提及此草,強調其“立空中”的神奇功效。
神話功能與象征
作為仙草,它象征古人對自由飛行的想象,常被用于神話或志怪文學中,體現超自然力量與對自然的浪漫化解讀。
蹑空草是虛構的植物,主要承載古人對飛翔能力的向往,其形象通過《洞冥記》《鏡花緣》等作品流傳,成為傳統文化中的奇幻元素。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網頁(百度百科)或(滬江詞典)的詳細釋義。
《蹑空草》(ní kōng cǎo)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像踩在空中的草一樣,形容輕巧靈活、行動迅速。
《蹑空草》的部首分别是《艹》和《走》,其中《蹑》的總筆畫數為21,配有辶部作為偏旁,筆畫順序依次為1-7-11-2,《空》的總筆畫數為8,配有穴部作為偏旁,筆畫順序依次為1-3-4。
《蹑空草》的來源較為模糊,沒有明确的出處。它是一個比喻性詞語,常用于文學作品,表達人物輕盈靈動的形象。在繁體字中,蹑的寫法為「躡」,空的寫法仍然為「空」,草的寫法為「草」。
在古時候,蹑的寫法為「躡」,空的寫法仍然為「空」,草的寫法為「艸」。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因時代演變而有所改變,因此個别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
他的步伐輕快而矯健,就像踩在蹑空草上一樣。
蹑空、蹑空而行、蹑空翔、蹑空追擊。
輕盈、靈巧、飄逸、翩跹。
笨重、沉重、遲緩、呆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