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俟命的意思、俟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俟命的解釋

(1).聽天由命。《禮記·中庸》:“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鄭玄 注:“俟命,聽天任命也。” 宋 劉炎 《迩言》:“嗟夫,人在塵籠不順性命與安時俟命者,何獨不然?”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太和篇》:“是以君子安生安死,于氣之屈伸無所施其作為,俟命而已矣。”

(2).等待命令。 宋 葉適 《運使直閣郎中王公墓志銘》:“或謂 吳氏 世扞 蜀 ,故名 吳家軍 ,當暫置其子弟以俟命,不然變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俟命是古漢語複合詞,由“俟”與“命”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為“等待命令”或“聽從天命”,具體釋義如下:


一、字義分解

  1. 俟(sì)

    本義為“等待”,《說文解字》釋為“待也”。引申為被動順從或期待某種安排,如《論語·鄉黨》中“君命召,不俟駕行矣”,強調對君命的即刻響應。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卷八上。

  2. 指“命令”“天命”或“命運”。在儒家語境中常與天意、自然規律關聯,如《周易·系辭》言“樂天知命,故不憂”。


二、複合詞釋義

俟命的完整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三、古注佐證


四、現代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俟命”已罕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哲學讨論,如:

“儒家主張‘修身以俟命’,将個人努力與天命結合,形成獨特的命運觀。”

來源: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七章。


“俟命”的權威釋義需立足古籍,其核心是“被動等待命令”或“順應天命” ,承載中國古代“天人關系”的深層思想。

網絡擴展解釋

“俟命”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俟命”由“俟”(等待)和“命”(命運、命令)組成,核心含義為等待命運安排或聽從命令。具體分為兩種解釋:

  1. 聽天由命:強調對命運的順從,認為人應安于現狀,不強行改變既定安排。如《禮記·中庸》提到“君子居易以俟命”,即君子安于平易的地位以順應天命。
  2. 等待命令:指行動前需遵循上級指示,如宋代葉適記載的“暫置其子弟以俟命”。

二、文化背景 該詞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觀,主張在個人努力的同時尊重客觀規律。例如《孟子·盡心下》提到“行法以俟命”,強調遵循法度并接受命運安排。

三、用法示例

四、近義與反義

“俟命”既包含對命運的哲學思考,也涉及具體行為準則,需根據語境判斷具體指向。其核心精神在于平衡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常見于古典文獻與成語用法中。

别人正在浏覽...

安室利處案坐白茶草纓塵迷絺章繪句差互反潛直升機鳳尾草固定資本歸愆詭沓裹脇海味航船浩莽洪生壺尊甲勅講臉講物教谏靓衣吉物箕帚之歡句駮狙犷剀摯看清困勉下學裈褶理發六和塔龍鳳茶戮民輪回酒門禁鳥音蹑影配襯遷形旗門商庶室祭石阻恕不奉陪數九樞掾謄抄條段同咨頹侵無亦鄉防相俪顯像管消煞小挺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