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亂麻搓成引火物,持之向鄰家讨火點燃。《漢書·蒯通傳》:“臣之裡婦,與裡之諸母相善也。裡婦夜亡肉,姑以為盜,怒而逐之。婦晨去,過所善諸母,語以事而謝之。裡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緼請火於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鬭相殺,請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婦。”《韓詩外傳》卷七亦有此說,“緼”作“藴”。後用為求助于人之典。 唐 李德裕 《積薪賦》:“時束緼以請火,訪蓬茨於善鄰。”緼,一本作“ 藴 ”。亦省作“ 束緼 ”、“ 束藴 ”。 唐 駱賓王 《上瑕丘韋明府君啟》:“是以 臨邛 遣婦,寄束緼於 齊 鄰; 邯鄲 下客,效處囊於 趙 相。” 宋 林逋 《和酬周寺丞》:“門橫野水席凝塵,束緼誰能問乞鄰?”亦用為不出兒媳之典。 唐 白居易 《得景娶妻三年無子舅姑将出之訴雲歸無所從判》:“雖配無生育,誠合比於斷絃;而歸靡適從,庶可同於束藴。”
“束缊請火”是一個古代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漢書》或《韓詩外傳》原文。
《束缊請火》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把被子捆綁起來請人幫忙點火。這個成語比喻通過與他人合作來解決自己的困難。
《束缊請火》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缶」和「火」,缶的筆畫數為6,火的筆畫數為4。
《束缊請火》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這本古代史書中,描述了楚國的大夫季劄遇到困難時,通過捆起自己的被子并向人們請求幫助點火的故事。
《束缊請火》的繁體字是「束緜請火」。
在古代,「缊」字的寫法為「緜」,「緜」字由左右兩個部分組成,左邊的部分表示紡線的車,右邊的部分表示線裹的樣子。
他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難題,但是他懂得《束缊請火》,向同事們尋求幫助,最終解決了問題。
相約束缊、請火求幫、捆縛求援
請人幫助、合作解決問題
獨自應對、孤立無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