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專藏《四庫全書》的書閣之一。在 北京 圓明園 内。 乾隆 四十年(1775年)修建, 鹹豐 十年(1860年),為 英 法 聯軍焚毀。
文源閣是中國清代乾隆時期修建的皇家藏書樓,專為貯藏《四庫全書》而建,是清代“四庫七閣”之一。其名稱蘊含深厚的文化寓意,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礎釋義與名稱解析
二、曆史背景與功能定位 文源閣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位于北京西郊圓明園内。乾隆皇帝為妥善保存耗時十餘年編纂完成的《四庫全書》,仿效浙江甯波天一閣的規制,在皇家園林中建造了文源閣等七座藏書樓。文源閣作為“内廷四閣”(或稱“北四閣”,另三閣為文淵閣、文溯閣、文津閣)之一,主要服務于皇帝及皇室成員閱覽,是皇家文化工程的重要設施。
三、建築特色與文化象征 文源閣建築風格莊重典雅,采用“明二暗三”的格局,外觀兩層,内部實為三層,以符合《易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防火理念。其命名直接體現了乾隆皇帝“崇文重教”、“溯本求源”的治國思想,象征着清廷對中華文化正統的繼承與發揚,是盛世文治的象征。
四、曆史命運與遺産價值 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文源閣及其所藏《四庫全書》不幸全部化為灰燼,僅餘遺址。其毀滅是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重大損失。盡管如此,“文源閣”之名及其所承載的文化意義,仍作為清代官方系統保存典籍、重視文化傳承的标志性符號,被載入史冊,具有重要的曆史與文化研究價值。
權威參考來源:
文源閣是清代皇家藏書樓,位于北京圓明園内,具有重要的曆史和文化價值。以下是詳細解釋:
建造背景
文源閣始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由圓明園内的四達亭改建而成,是清代“四庫七閣”之一,專門用于收藏《四庫全書》和《古今圖書集成》。
地理位置
多數資料顯示其位于圓明園東北部,院落坐北朝南,南北兩側有河道穿流(部分早期文獻稱在西北部,可能因曆史記載差異或遺址方位描述不同)。
設計特點
建築為兩層六開間,中心為藏書閣,外圍有宮門、碑亭、圍牆、石闆路等附屬設施。2024年考古還發現了精巧的供排水系統和防火結構,體現了古人應對典籍保護的智慧。
核心功能
作為皇家藏書樓,文源閣是《四庫全書》的七大官方保存地之一,象征乾隆時期的文化集大成工程。
文源閣不僅承載典籍,還代表了清代皇家園林與藏書文化的結合。其名稱“文源”寓意“禮樂文明之源”,反映了乾隆帝以文化鞏固統治的思想。
注:如需了解更完整的考古成果,可查閱、3、4的官方發布信息。
擺說八字眉遍體碧筳出張賜告釣鼇竿彫弊敵釁董理東溟樣對空策多謀善慮貳職福鄉感暢苟合取容簋飧鍋門壕溝鶴觜鋤紅旗報捷鴻仁黃湯淡水換手狐裘津墊襟襼機悟居圉開襆曠奇林旭李十二樓舩鸾手校尉鹿玉麻嗏滿面紅光馬辛翩其反矣毗盧披缁破面鬼器貌親嘴秋方鵲垆熱鬧三薰神真事統水紋聳聳恬泊屯塞磈壘小纰漏曉寤校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