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大德之人。《晉書·隱逸傳·索襲》:“ 索先生 碩德名儒,真可以諮大義。”《南史·周弘正傳》:“ 弘正 特善玄言,兼明釋典,雖碩德名僧,莫不請質疑滞。” 唐 韓愈 《舉張正甫自代狀》:“可謂古之老成,朝之碩德。” 明 宋濂 《送璞原師還越中序》:“ 白雲悅公 ,時碩德也,身居巖壑,名聞禁闕。” 清 劉大櫆 《方府君寄巢墓志銘》:“ 桐 多名家, 方 為巨族,碩德英賢,聯行并育。”
(2).大德。 唐 劉禹錫 《為京兆李尹答于襄州第一書》:“其宗勳有八柱之貴,其碩德有三老之重。” 宋 蘇轼 《上監司謝禮上啟》:“此蓋伏遇某官碩德庇民,宏才偉世。” 金 王若虛 《王氏先茔之碑》:“侯既以碩德宏量高出一時,而君復以忠厚濟之。” 沉從文 《邊城》二:“惟運用這種習慣規矩排調一切的,必需一個高年碩德的中心人物。”
碩德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核心含義與延伸内涵:
指高尚的德行或德高望重之人。
例證:
《尚書·周書·君奭》:“耇造德不降,我則鳴鳥不聞,矧曰其有能格?” (注:“造德”即“碩德”,指德高長者)
德高望重者
指德行深厚、受人敬仰之人,多見于曆史文獻對賢臣、名士的稱頌。
例證:
《後漢書·黃瓊傳》:“聘南陽樊英、江夏黃瓊、廣漢楊厚、會稽賀純,皆碩德名儒。”
宏大功德
形容對社稷或百姓有深遠貢獻的功業,常與“豐功”并用。
例證:
宋代王禹偁《谏議大夫臧公墓志銘》:“豐功碩德,具載史官。”
“彼其之子,碩大且笃” (“碩”喻德行堅實);
“君子以反身修德”,孔穎達疏:“修德謂碩德,德行彌大。”
詳見:
“碩德”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褒義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指品德高尚、學識淵博的人
常用于尊稱德高望重或成就卓越的人物。例如《晉書》中稱索襲為“碩德名儒”,韓愈也用“朝之碩德”形容張正甫,均體現對德才兼備者的贊譽。
表示大德或高尚品德
強調道德修養的深厚與崇高,如唐代劉禹錫以“碩德有三老之重”形容某人的德行厚重。
“碩德”融合了“大才”與“厚德”的雙重特質,既可用于描述個人的德才高度,也可作為對尊長或賢者的敬稱。其核心在于強調道德與才能的并重,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對“立德”與“立言”并行的價值觀。
昂屹爆肚[兒]襃雄遍及筆石不可勝算槽枋嗤怪趣使躭躭澹話澄結牒啟訂頒二協風星膏唇岐舌格範閣淚冠雀桂客還號汗瘢含和豃朗含情漢武台耗涸喝神駡鬼皇莊回請井亭驚乍舊闾克臻苦勞爐峰露鴻綠浪夢餘俛眄蟛蜞鵬蜩堡團啓銮卻足桑主三澣四馬嗽月他動詞讨功填阏鐵棓鐵镖聽說推薄衛魚遐迹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