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碩德的意思、碩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碩德的解釋

(1).指大德之人。《晉書·隱逸傳·索襲》:“ 索先生 碩德名儒,真可以諮大義。”《南史·周弘正傳》:“ 弘正 特善玄言,兼明釋典,雖碩德名僧,莫不請質疑滞。” 唐 韓愈 《舉張正甫自代狀》:“可謂古之老成,朝之碩德。” 明 宋濂 《送璞原師還越中序》:“ 白雲悅公 ,時碩德也,身居巖壑,名聞禁闕。” 清 劉大櫆 《方府君寄巢墓志銘》:“ 桐 多名家, 方 為巨族,碩德英賢,聯行并育。”

(2).大德。 唐 劉禹錫 《為京兆李尹答于襄州第一書》:“其宗勳有八柱之貴,其碩德有三老之重。” 宋 蘇轼 《上監司謝禮上啟》:“此蓋伏遇某官碩德庇民,宏才偉世。” 金 王若虛 《王氏先茔之碑》:“侯既以碩德宏量高出一時,而君復以忠厚濟之。” 沉從文 《邊城》二:“惟運用這種習慣規矩排調一切的,必需一個高年碩德的中心人物。”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碩德”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褒義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指品德高尚、學識淵博的人
    常用于尊稱德高望重或成就卓越的人物。例如《晉書》中稱索襲為“碩德名儒”,韓愈也用“朝之碩德”形容張正甫,均體現對德才兼備者的贊譽。

  2. 表示大德或高尚品德
    強調道德修養的深厚與崇高,如唐代劉禹錫以“碩德有三老之重”形容某人的德行厚重。

二、詞義結構

三、曆史與用法

四、總結

“碩德”融合了“大才”與“厚德”的雙重特質,既可用于描述個人的德才高度,也可作為對尊長或賢者的敬稱。其核心在于強調道德與才能的并重,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對“立德”與“立言”并行的價值觀。

網絡擴展解釋二

碩德

碩德是一個常用詞彙,在漢語中有着特定的意義。該詞由四個部首組成,分别為“石”、“土”、“忄”、“力”,共有13個筆畫。它的部首和筆畫都比較獨特。

碩德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碩德在古代被寫作“碩德”(繁體字寫法)。這種寫法中,碩的字形略有差異,德的字形則相對保持不變。

這個詞彙的意義是“精明能幹,才德兼備的人”或“德行卓越的人”。它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于稱贊有才能出衆、有德行的人。例如:“他真是一位碩德的人,既能宏觀全局,又能細緻入微。”

一些與碩德相關的組詞包括:碩德無邊(形容一個人不僅才華出衆,而且修養高尚)、碩德兼備(形容一個人既有才能又有德行)、碩德顯赫(形容一個人的才能和德行非常卓越)。

在意義上,與碩德相近的詞彙有:才德雙全、才德兼備、德才兼備。這些詞彙都強調了一個人既有才能又有德行的優秀品質。

與碩德意義相反的詞彙是:無才無德、無能無德、無德之人。這些詞彙用于形容一個人既沒有才華,也沒有良好的德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