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成吉思汗的意思、成吉思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成吉思汗的解釋

(1162-1227)即“元太祖”。*********軍事家、政治家。名鐵木真。出生于蒙古乞顔部孛兒隻斤氏族。12世紀末13世紀初率本族統一蒙古諸部,1206年被推為大汗,稱成吉思汗(蒙古語,意為擁有四海的強大者),建立蒙古汗國。接着進行大規模擴張戰争。曾兩次攻金,占領中都(今北京)。1219年親率二十萬大軍進行第一次西征,滅花剌子模,擊敗斡羅思和欽察聯軍,占領中亞大片土地,分封給三個兒子。1227年,在滅西夏前夕病死軍營中。後被追尊為太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成吉思汗(Chéng Jí Sī Hán)是蒙古語“ᠴᠢᠩᠭᠢᠰ ᠬᠠᠭᠠᠨ”(Činggis Qaγan)的音譯,專指蒙古帝國的創立者鐵木真(1162年-1227年)。該詞在漢語詞典中具有以下核心含義:


一、詞語本義與構成

  1. “成吉思”

    源于蒙古語“ᠴᠢᠩᠭᠢᠰ”(Činggis),意為“海洋”“強大”或“普世”,象征權力如海洋般廣闊無邊。

  2. “汗”(hán)

    音譯自突厥-蒙古語“ᠬᠠᠭᠠᠨ”(Qaγan),意為“君主”“最高統治者”,相當于漢語的“皇帝”或“可汗”。

    合義:即“擁有四海之力的君主”或“全世界的統治者”。


二、曆史專名釋義

作為曆史人物專稱,成吉思汗特指:


三、文化引申含義

在漢語語境中,該詞衍生出以下文化内涵:


四、權威文獻佐證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成吉思汗”為“蒙古帝國建立者鐵木真的尊號”(商務印書館,2016)。

  2. 《辭海》(第七版)

    強調其曆史地位:“13世紀統一蒙古各部,建立橫跨歐亞的帝國”(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

  3. 《元史·太祖本紀》

    記載:“元年丙寅,帝大會諸王群臣,建九斿之白旗,即皇帝位于斡難河之源,諸王群臣共上尊號曰成吉思汗”(中華書局點校本)。


來源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

“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國創立者鐵木真的尊號,其含義與曆史地位可通過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詞義溯源

  1. “成吉思”
    蒙語中意為“大海”或“強大的”,象征其統治疆域如海洋般遼闊,也體現個人權威的至高無上。
  2. “汗”
    蒙古部落最高首領的稱號,相當于“帝王”或“統治者”,凸顯其政治身份。

二、人物生平

鐵木真(1162—1227年)出生于蒙古乞顔部貴族家庭,幼年經曆家族衰敗與流亡。他通過軍事才能和政治聯盟,逐步統一蒙古高原各部,1206年于斡難河源被推舉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

三、核心貢獻

  1. 軍事與政治
    推行千戶制打破部落界限,頒布《成吉思汗法典》規範社會秩序,建立高效行政體系。
  2. 領土擴張
    征服西夏、金朝、西遼等政權,西征至中亞和東歐,建立橫跨歐亞的龐大帝國。
  3. 文化影響
    打通東西方商路,促進技術(如四大發明)、宗教和藝術的交流融合。

四、曆史評價

成吉思汗被公認為世界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軍事統帥之一,其帝國版圖占當時全球陸地面積的22%。他重塑了歐亞大陸的政治格局,蒙古帝國的遺産至今仍體現在多國制度與文化中。

如需更詳細生平年表或軍事戰略分析,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高信度來源(如、5、8、10)。

别人正在浏覽...

陂險坌沓彩衣鏟地皮春葩麗藻楚懸黎犯牛脖子繁穰飛籤蜂戶蜂箱分力幹支剌圭荜豪忽花蜜黃姜渙渥假命敬愛井脈積願軍費咀齧考論刻雕克定廊閣流轉僇力論交僇屍貌狀緬腼彌日累夜磨砥刻厲摩近默視遷祔親祠窮忽窮奢極侈啟祚饒果乳兒三大節喪榜山殿上留田神思霜柏淑暢疏舉說鈴搪布提究歪嘴和尚閑然宵人息雞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