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貌;形象。《後漢書·李固傳》:“ 固 貌狀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龜文。”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表裡回遊,離合山川”注:“表裡、離合,是其貌狀也。”《詩·大雅·烝民》“四牡彭彭,八鸞鏘鏘。王命 仲山甫 ,城彼東方” 唐 孔穎達 疏:“既言車馬,乃雲王命,明王以此車馬命 山甫 使行,以王命所賜而作者,言其貌狀如是。”
“貌狀”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貌狀”指外貌、形象,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外在形态特征。例如《後漢書·李固傳》提到李固“貌狀有奇表”,即形容他外貌異于常人。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可替換為“外貌”“形态”等詞。例如:“這座古建築的貌狀保存完好。”(替代說法:這座古建築的外形保存完好。)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用例或字形演變分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漢典網(來源标注)。
《貌狀》(mào zhuàng)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形容外表容貌或外貌的樣子。它可以指一個人的相貌,也可以指物體或事物的外觀特征。這個詞彙既可以用來形容外貌的具體細節,也可以用來表示整體的外表形态。
《貌狀》的拆分部首是豸和方。其中,豸字是古代對"豹"的簡化形,也與動物有關,而"方"則表示方形、方向的意思。根據這兩個部首,可以判斷《貌狀》的意思與外貌、形狀有關。
《貌狀》的總筆畫數為15畫。
《貌狀》源于先秦時期的古代漢字,由于漢字的演變和發展,構成了現今我們所使用的該詞彙。在古代漢字中,有時會使用不同的字形來表示《貌狀》,比如有寫作"貌相"、"貌鏡"等。
《貌狀》的繁體字為「貌狀」。在繁體字中,「狀」表示事物的形态、狀态的意思。這個字形更直觀地展現了《貌狀》與外表形态有關。
在古時候,寫作《貌狀》的漢字有時會以不同的形态出現,其中常見的寫法是用"貌"和"相"兩個字。這些寫法主要體現了古代對于外貌、形态等概念的表達。
1. 他的貌狀和他的性格完全不符。
2. 這隻雕塑的貌狀栩栩如生。
3. 她的貌狀十分出衆,是大家公認的美女。
4. 這個地方的貌狀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 外貌:指一個人或物體的外表形态。
- 質地:指物體的材質和質量等特性。
- 形态:指事物的形狀、構造和特征等方面。
- 容貌:指一個人的外表特征和相貌。
- 相貌:指一個人的面部特征和外表。
- 内涵:指事物的内在含義和内部特性。
- 内在:指事物的内部本質和特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