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貌;形象。《後漢書·李固傳》:“ 固 貌狀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龜文。”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表裡回遊,離合山川”注:“表裡、離合,是其貌狀也。”《詩·大雅·烝民》“四牡彭彭,八鸞鏘鏘。王命 仲山甫 ,城彼東方” 唐 孔穎達 疏:“既言車馬,乃雲王命,明王以此車馬命 山甫 使行,以王命所賜而作者,言其貌狀如是。”
"貌狀"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貌"(指外貌、容貌)和"狀"(指形态、情狀)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人或事物的外在形貌、樣态或具體呈現的狀态。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分層闡釋:
外貌與形态的綜合描述
"貌"強調視覺可見的外表特征(如《漢語大詞典》釋"貌"為"容顔,相貌");"狀"側重事物呈現的具體情态(如《現代漢語詞典》釋"狀"為"形狀,樣子")。二者結合後,"貌狀"指對事物外在形貌與内在狀态的綜合性描述,常見于古籍中對人物、景物或事态的刻畫。
例:《後漢書·張衡傳》"詳觀其貌狀,精核其數理",此處"貌狀"指器物外形與結構特性。
古漢語中的引申用法
在部分文獻中,"貌狀"可引申為"表面現象"或"虛假姿态",隱含與實質不符的貶義色彩。如《論衡·骨相》:"虛妄之言,僞飾之貌狀",強調外在表現的虛僞性。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貌狀"為:"形貌,狀态。" 例證引《南齊書·高逸傳》:"其貌狀甚陋,心性通達。"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0年。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标注"貌狀"屬複合名詞,釋義:"容貌情狀。" 引《晉書·藝術傳》:"視其貌狀,足為佳士。"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文言或仿古語境,如曆史文獻研究、古典文學分析等。其核心語義仍保留"外在形貌與内在狀态的統一呈現",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是否含貶義。
“貌狀”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貌狀”指外貌、形象,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外在形态特征。例如《後漢書·李固傳》提到李固“貌狀有奇表”,即形容他外貌異于常人。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可替換為“外貌”“形态”等詞。例如:“這座古建築的貌狀保存完好。”(替代說法:這座古建築的外形保存完好。)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用例或字形演變分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漢典網(來源标注)。
挨晚安靖保得住北碑南帖草豆蔻禅源超期赤幹達嚫代籍單比擔綱當鍋燈紅酒緑電傳機點佥伐樹芬苾扶犂手富平津脯棗改律哈爾濱市漢臣活路虎穴狼巢籍圃悃誠牢度良農廉循嶙峋落驿脈絡瞞裆褲默改貧戶披沙罴卧啟服青滂榮賜三休台石理食糟試制收殺衰分瞬間酸腐髓結纨褲纨褲子弟玩物喪志甕中之鼈鄉選洩忿西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