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人;壞人。《莊子·列禦寇》:“宵人之離外刑者,金木訊之;離内刑者,陰陽食之。” 郭象 注:“不由明坦之塗者,謂之宵人。”《史記·三王世家》:“於戲!悉爾心,戰戰兢兢,乃惠乃順,毋侗好軼,毋邇宵人,維法維則。” 司馬貞 索隱引 褚先生 解雲:“宵人,小人也。”《新唐書·柳澤傳》:“今貴戚打毬擊鼓,飛鷹奔犬,狎比宵人,盤遊藪澤。” 宋 田況 《儒林公議》卷下:“又政出宵人,亂之本也。” 胡鄂公 《辛亥革命北方實錄》:“四日之間,電凡三上,終以阻於宵人而未能上達。”
“宵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理解:
宵人(xiāo rén)指小人、行為不正的壞人,帶有貶義。該詞常用于形容品行低劣、心術不正之人。例如《三國演義》中“欲除君側宵人亂”即指鏟除君主身邊的小人。
近義詞包括“小人”“奸佞”,反義詞則為“君子”。該詞多用于政治語境,如批判權謀之徒或擾亂朝綱者,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可見于曆史文學作品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相關文獻,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釋義來源。
《宵人》指的是晚上活動頻繁的人,尤指熬夜者。這個詞語用來形容那些愛在夜間工作、學習、娛樂等活動的人。
《宵人》可以分解為「宀」和「亻人」兩個部首。宀(mian)表示與房屋相關的意義,而亻人(ren)則表示人。
根據拆分的部首和筆畫,可以得出《宵人》的拼音為:xiāo rén。
《宵人》是現代漢語詞彙,來源于古代漢字的演變和進化。繁體字為「宵人」,不同于簡體字的「宵人」。
在古代,漢字的造型與現代有所不同。現代的「宵人」在古代的寫法為「宵壬」,其中「壬」是一個古代漢字,表示人。
1. 我的室友是個宵人,經常熬夜到淩晨才睡覺。
2. 這家餐館裡有很多宵人,夜晚才開門營業。
包含「宵人」的組詞有:宵夜、宵禁、宵樂等。
與「宵人」意義相近的詞語有:夜貓子、夜行人。
與「宵人」意義相反的詞語有:早起者、早晨人。
【别人正在浏覽】